一、概述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注1),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诸温(亦偶有不因外邪而触发的)。然伏气之邪,因人而异,藏于肌肤者,多是冬令劳苦出汗之人;藏于少阴者,多是冬不藏精,肾经内亏之辈。此盖虚易受邪故也。
盖春时之伏气有五。即: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是也。春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寒邪而易发;风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风邪而触发;温病,由于冬受微寒,寒酿为热,至来春阳气弛张,不因风寒触动,伏邪自内而发;温毒,由于冬受乖戾之气(注2),至春夏之交,又感受温热之邪,伏毒自内而发;晚发,由于冬受微寒,当时未发,直到来年清明之后才发。以上五种,都是由于冬伤于寒,伏而不发,直到来春才发而为病,此诸温之概说也。以下再分别论之。
(总括)
冬伤于寒春病温,伏邪为病本内经。
春风温毒及晚发,五者有由春感成。
感寒而发春温症,感风而发风温形。
寒酿为热无所触,伏自内动温病名。
冬受戾气春夏交,感热毒盛温毒焚。
冬寒未发清明发,晚发一节晚发称。
(注释)
(1)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
(2)乖戾:乖者违也,戾者暴也,指违反正常气候而暴发之不正之气。
二、分述
(一)春温
春温初起,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象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辛温解表法为先。倘若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之邪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为治。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注1),是温热之邪深入阳明营分,急宜清热解毒以保其津液。如手足 (注2),脉来弦数,是为热极生风,急以却热熄风法以清热熄风。如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注3),此温邪窜入心包,急以清热宣窍法治之。总之,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春温寒热头身疼,举余滑数或弦紧,
无汗咳渴苔浮白,辛温解表法可行。
苔燥黄焦温抵胃,凉解里热谨当遵。
舌绛昏谵胃营分,清热解毒保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