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证类本草 卷第十

藜芦

书名:《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藜芦_图缺)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 (音毯),一名山葱。生泰山山谷。三月采根,阴干。(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郁金、秦艽、 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干。吴氏云∶藜芦,一名葱葵,一名 芦,一名蕙葵。神农、雷公;辛,有毒。

歧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鹊∶苦,有毒。大叶,根小相连。范子曰∶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药性论云∶藜芦,使,有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图经曰∶藜芦,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此药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 ,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经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耳。

雷公云∶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圣惠方∶治黑痣生于身面上。用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良。不过三遍,神验。千金翼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效。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百一方∶治黄胆。取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斗门方治疥癣。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涂敷之。简要济众∶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出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义曰∶藜芦,为末,细调,治马疥痒。

 

上一篇:旋复花

下一篇:钩吻

《证类本草》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