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幼幼新书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伤寒咳嗽第三

书名:《幼幼新书》  作者:刘昉

(伤寒后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咳嗽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伤寒邪气先客皮肤,随气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脓血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瘥后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于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咳嗽者,何也?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小青龙汤主之;病在阴则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嗽佳。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声连,肺胃于中养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胀,汗收髓热气难宣。食逆复翻言语重,嗽声频作岂能痊。行风发汗方为妙,定使风除绝本源。

内热蕴积,贼风所传,是致寒热相感,便生咳嗽,久则胸高如覆杯也。肚胀声重,须当发汗行风,次与调气化涎利膈。若腹脏结,则当利动即瘥。

《凤髓经》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与坯煎散,方见夹惊伤寒门。次杏仁膏,方见久嗽门。)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伤寒传成吐逆咳嗽,先与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中。)退伤寒后,用疏风槟榔散(方见烦热门中。)然后用嗽药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炙) 石膏 芍药 桂心(各半两) 杏仁(十枚,汤浸,去皮尖)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伤寒证治,亦用此治伤寒发热咳嗽。)

《圣惠》治小儿内中冷气,及伤于外寒咳嗽,或时寒热,头痛。白术散

白术 紫菀(洗去苗土) 麻黄(去根节)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参(去芦头)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赤芍药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贝母散方

贝母(煨微黄) 桔梗(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 干姜(炮裂,锉)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咳嗽呕吐。枇杷叶散方

枇杷叶(一分,拭去毛,炙微黄) 川升麻 人参(去芦头) 贝母(煨微黄。各半两) 茅根(一两,锉) 竹茹(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一枚,掰,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贝母(煨微黄)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吐逆,昼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气急。麻黄散方

麻黄(去根节) 木通(锉) 桂心(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射干(各一分) 皂荚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二百日,儿因伤寒得嗽,极时便呕。细辛汤方

细辛 紫菀(各一分) 人参 五味子 桂心 当归 附子(炮) 干姜 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频频服。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加嗽。贝母汤方

贝母 石膏(各八分) 升麻 知母 黄芩 栀子仁 芍药(各六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各五分) 羚羊角(屑) 射干(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四服。如是一、二岁儿量大小与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嗽气喘急。麻黄汤方

竹叶(切,八合) 贝母(八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枳实(麸炒) 紫菀(各三分) 栀子仁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二分) 大黄(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岁儿为四服,四岁儿为二服。

《婴孺》治少小伤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 升麻(各六分) 贝母(八分) 甘草(四分,炙)

上为末。白饮服五分,日再。二、三岁根据岁服。小儿乳头上与之,量多少与。

张涣麦门冬汤方 治伤寒未除,咳嗽喘急。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 人参(去芦头) 紫菀(洗,焙干。各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杏仁二十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一钱,水一钟,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令时时服之。

张涣竹茹丹方 伤寒通肺治嗽。

竹茹 枇杷叶 人参(去芦头) 半夏(汤洗七遍) 天南星(炮) 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

麻黄(一两半,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一弹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个,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二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一两分,去皮尖) 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半) 五味子(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芍药(三分。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成三两) 白术(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细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炙过)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去白瓤。炒黄) 柴胡 芍药(以上各一两)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上捣筛为细散。米饮下二钱,日三服。

《活人书》∶《古今录验》橘皮汤

陈橘皮 紫菀 麻黄 杏仁 当归 桂 甘草 黄芩(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

《三十六种》治伤寒咳嗽。麦门冬汤

麦门冬(去心) 知母(各一两) 甘草(炙) 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皂角(半两,沙糖或酥炙)

上为粗散。每服半钱,水五分盏,煎至三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咳嗽。雄黄丸

雄黄(半分) 大黄(一分) 半夏(十粒,生) 猪牙皂角(一钱炙,去尖) 铜青(炒,一钱)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汤下,大治嗽。

《吉氏家传》治伤寒嗽。

白矾 甘草 知母 半夏(姜浸。各一分) 蚌粉(半两) 人参(一钱)

上末。每服二钱,生姜汁一钱,蜜一钱,同煎澄清服。临时相度用水。

《吉氏家传》治伤寒咳嗽红绵散

全蝎(一个) 麻黄(去节,半两) 破故纸(一分,炒)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用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将纸裹在红绵内煎,纽出汗,温服。

《吉氏家传》正神散 治小儿伏热伤寒,咳嗽喷嚏,鼻塞躁烦,呕逆不食。

麻黄(去根节,半两)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羌活 大黄(蒸。以上各一分) 朱砂 天麻 石膏(以上各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水半钟,入葱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数沸,并进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传》梨浆饼子 治小儿伤寒候,胸膈溢滞;痰饮,咳嗽涎多,及急惊风。

铁彻粉 朱砂(各一钱) 硼砂 轻粉 粉霜 腊茶(末) 龙脑 荆芥(末) 水银(砂) 铅白霜(各半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炼蜜为膏,如钱眼大一饼一服,薄荷汤、鹅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

 

上一篇:伤寒头汗出第二

下一篇:伤寒发喘第四

《幼幼新书》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