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候∶伤寒者,冬时严寒而人触冒之,寒气入腠理,搏于血气,则发寒热、头痛、体疼,谓之伤寒。又春时应暖而反寒,此非其时有其气,伤人即发病,谓之时行伤寒者。小儿不能触冒寒气,而病伤寒者,多由大人解脱之时久,故令寒气伤之,是以小儿亦病之。诊其脉来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脉来洪者易治,细微者难治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解肌发汗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寒从外搏于血气,腠理闭密,冷气在内不得外泄,蕴积,故头痛、壮热、体疼。所以须解其肌肤,令腠理开。津液为汗,发泄其气则热歇。凡伤寒无问长幼男女,于春夏宜发汗。又脉浮大宜发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千金》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圣惠》论∶凡婴孩伤寒,不可以燥药发汗也。发汗,则孩子一向躁极于脏腑,热极伤于心气,多厥不可治也。若以性寒汤药,阳受于冷,冷热相击,孩子一向惊叫不睡,热冲于脑,头缝开张,皮肉筋脉急胀,不可治也。若以性热汤药饵之,乃助于阳也。阳极则阴必争也。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热或冷,多狂癫惊 ,即不可治也。
茅先生∶小儿有伤寒候。身微热,KT 吐乳,鼻塞,咳嗽。此候因抱儿子当风处,吹着背俞至此。所治者,当日下天麻散二服(方见本门中),朱砂膏二服(方见惊积门中)。其患即愈,不得误动脏腑。
茅先生∶伤寒变蒸,夹惊夹食,中风,所中伤寒各说有一。因根据根源各别下药,有殊如调理。上件伤寒传变,吐不可止,大小便不通,大渴,耳内脓出,身上生斑点赤,心狂,眼视,鼻口干燥,死候不治。
汉东王先生《家宝》伤寒病证∶婴孩小儿单伤寒者,浑身壮热,鼻流清涕,身上寒毛起,咳嗽欲喘,宜用解伤寒红绵散三、二服,间调胃气,进乳食观音散三、二服。如有余热未退,睡里多惊,须进七宝轻青丹三、二服,(红绵散、轻青丹方并见本门中。)再服调胃气观音散三、二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伤寒可医者七。
鼻内清水是伤寒。鼻者是肺之外应。伤寒,故外风吹着身,皮毛及发皆主于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身寒毛立,后则身热躁叫,口干,耳冷,汗出,是伤寒。伤寒者,是邪气伤其正气,正气软弱,则不能主于身,被邪气攻出,故为汗。汗出多则令面黄无力,后若不止,则体虚生风,宜补实之。
鼻塞是伤寒。伤寒是外邪伤肺,所受则正在肺,邪气伤正气则滞,荣卫不通,故乃鼻塞。是发汗后更与通关药耳。
面赤是伤寒。伤寒是伤气及邪气入腹。其肺当旺,不肯受邪。肺者受患,其初传心则心气虚,故令面赤则口干,夜间不卧,阴阳相克,日中可解,则凉药服之。
吐白水是伤寒。何以吐白水?其伤寒受在于胃,其胃气为邪所伤,胃弱则吐白水。若吐食则入脾,瘥后须变身黄。脾胃俱象土,故色黄,宜早暖脾胃耳。
两眼黄赤是伤寒。伤寒是先受在脾,在其色黄。次传在肝,主眼,故邪伤于肝,故共脾邪入之,故令眼黄赤,宜以洗肝后发汗耳。
小便黄赤是伤寒。伤寒者,寒气伤肺,肺虚故不受,于心,心实传腑。心以小肠为腑,受邪则滞荣气,则赤,后则尿如血。通小便后取之。
不可医者六∶
伤寒面黑者不治。伤寒气伤皮肤,本入肺,肺传肾。肾主水,水属北方,其色黑。复传心,心属火。其水大能克火,故令面黑,不治。
伤寒大小肠痛不治。其伤寒受在肺,肺以大肠为腑,脏不能受,倒传出一脏,不再传入心,则火克金;心将小肠为腑,故大小便痛耳。
伤寒忽作邪声不治。此是伤寒,邪气伤肺。肺主声,肺被邪伤,绝则声出不回。如便作邪声,是肺绝也。
伤寒叫声不出不治。此是伤寒入肾失解,肾气绝,不能作声,即死耳。
伤寒粪黑不治。何以泻黑血粪?其伤寒邪伤肺,肺绝不能行血。其血黑色,从大肠中下,如死鹅鸭一般,即死。如大便无赤黑不妨,却是热盛,宜与凉药耳。
伤寒爪黑不治。爪黑者,伤寒传肝,其邪胜,正气绝。肝主筋及主诸爪甲,肝绝则不能荣于爪,故为死之形也。
上件,其伤寒皆是邪气伤于脏腑,滞其血气则寒热,血脉乱,不能饮食。其头痛面赤者,则是阳毒。其面青不语、多哭、身寒,是为阴毒。凡伤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后宜转。又云∶阴毒宜回阳,(先与热药,后方汗。)阳毒宜解。(先与凉药,后与汗之。)取转亦此说,三日前汗,三日后转,此大略之言耳。(有初得便宜转者,有得之三、两日后宜汗者,不可拘此。)
《婴童宝鉴》∶小儿伤寒为客风伤于腠理,攻于皮肤,故身热、头痛、不食、气多呕逆、惊啼、面赤而喘。
《活人书》序∶小儿伤寒与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剂小、药性差凉耳。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方与钱乙同,见本门中。)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主之。(方见疮疹门中。)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方与葛氏同,见温壮门中。)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丸主之。(三方见本门中。)小儿无异疾,唯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痛,此双丸悉治之。小儿身体潮热,头目碎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方见伤寒大小便不通门。)调胃承气汤主之。(方见伤寒自汗门。)头疼、发热,偎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升麻汤主之。(方见伤寒口内生疮门中,十物升麻汤。)无汗者,麻黄黄芩汤;有汗者,升麻黄芩汤,皆要药也。(二方并见本门。)小儿寻常不可过当服凉药,胃冷虫动,其证与惊相类。
医人不能辨,往往复进惊药,加脑、麝之类,遂发吐、胃虚而成慢惊者多矣。小儿须有热证方可疏转,仍慎用丸子药利之,当以大黄、川芎等 咀,作汤液,以荡涤蕴热。盖丸子巴豆乃攻食积耳。
翰林待诏杨大邺问∶小儿伤寒瘟疫者为何?答曰∶神气虽丸,性情未定,衣裳不择于浓薄;或恣情而脱着,娇纵不常,生冷尽意;或过餐寒热之物,因此致患头疼、气促、发热增寒;或饮多尚渴;或虚汗连连,精神KT。因绵绵用药,须精审其根源,察病表里,仍看脉体,未可便下,切须要知虚实,消停药分,切在意处方治之。
《惠眼观证》∶伤寒外证,一见眼睛黄赤及鼻塞,遍身壮热,口鼻出清水,非时冷汗,加之咳嗽气闭、毛起,小便如粉汁,此皆是伤寒候。伤寒候如觉面带黑色,大小肠干痛,上吐下泻,气又刺痛,耳内脓及眼生浮膜,皆恶候也。
《惠眼观证》∶小儿伤寒形候亦分数类。有兼惊、挟实、惊气、温候三证。一兼惊者,因患惊风,三日后治得惊退,第四日至五日忽有嗽,息粗大,面色恍惚,变动无时,上渴不止,急且治脾,宜下麦汤散(方末见)、平胃丸(方见哕逆门中)、附子散(方见虚寒门中)。万一记之,不得下冷药,恐冰却脾气,伏热不退。二挟实者,本因孩儿肥实,吃食无度,伤饱而闭却胃气。其候呕逆,一见唇红面赤,便问曾吐呕逆无,如已曾吐呕逆,必须头痛或泻不止,乃用 汤丸。(方见急慢惊风门中。)通利后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夹麦汤散服之。惊气者,本因气膨胀,咳嗽,咽喉中涎响,心间烦躁,脏腑疼痛,梦中虚惊,先用乌犀膏(方见热门中)滚涎,次下麦汤散及大惊丸(方见一切惊门中),相夹服至两日方下 汤丸,通利一二日,气行后常服醒脾平胃汤药。如伤寒后,或遍身生黑黯血,所谓兰斑形证,下可用药。三温壮者,亦浑身微热面红,常困睡,微汗,因客风吹着毛窍,冷气急,鼻塞,大体与变蒸相似,只下麦汤散与红绵散(红绵散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中,)治之亦安。
《小方脉》论伤寒皆因三阴三阳受病,缘未辨东西,不能言语,虽即遍身壮热,四肢不任,其状多喘,难为识候。凡伤寒与诸热疾皆同,奈诸热不生呻吟,惟伤寒呻吟眉聚是也。宜服麦煎散。(方未见。)
茅先生小儿初受伤寒候歌∶
小儿伤寒身壮热,面赤唇红眼赤黄,身上寒毛初凛凛,更兼冷汗润汪汪。鼻中清涕涓涓滴,小便如粉又如浆,上喘鼻塞将加嗽,口干呕逆是寻常。看有诸般难治疗,别为章句好看详。
茅先生小儿伤寒死候歌∶
伤寒吐不止,便溺更难通,汗后发热渴,耳中疮溃脓。身生斑黑点,鼻丘出倾筒,咳嗽四肢厥,心狂下所攻。体软睡不寤,腹胀喘声雄,手足心热痛,此候命须终。
茅先生小儿又伤寒死候歌∶
小儿伤寒面黑色,耳内有脓声噎塞。气逆吐泻转加增,大肠干泄眼浮极。医士精神还更昏,千万归泉休废力。
《玉诀》小儿伤寒候歌∶
鼻多清涕肺伤风,寒气相传鼻不通,壮热脉浮生内热,发惊涎盛转加浓。
夫小儿伤寒者,先与治风,后与下涎,次谓胃气也。
《石壁经》三十六种正受伤寒候歌∶
伤寒初得浑身热,恶哭多啼无喜悦,眼红脸赤类惊风,(《凤髓经》此一句云∶只看眼急以惊风。)却被医人道惊热。但须凉膈莫令渴,渴便饮水无休歇。若将三黄散子服,汗出身轻便无热。
风邪寒入肌体,汗闭热气内蕴,致使烦躁而多渴,喘嗽,汗不得泄,发热不止。若服冷药太甚,则使汗不出而反作别候也。须先出汗,次凉膈方愈。若不然,则慢脾、慢惊缘此得之。(《凤髓经》歌同,仍注云∶与三黄散,方见本门中,次麦汤散方未见。)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正受伤寒歌一同。后云∶此为正受伤寒,目急、壮热,气喘嗽,面赤。先与解表散吃(方见慢惊风门中),后用南星丸退风热(方见伤寒变疹门中)。如不退,却将三黄散与吃(方见本门中。)
《千金》治少小伤寒莽草汤浴方
莽草(半斤) 牡蛎(四两) 雷丸(三十枚) 蛇床子(一升) 大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千金》治小儿伤寒方。
葛根(汁) 淡竹沥(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服,煮服佳。(《婴孺方》同,乃云∶只生服,不用煮。)
《千金》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方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各半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岁以上分三服。(《伤寒证治》方同,云∶又治小儿疮疹之候,与伤寒温疫相似,疑似之间先可与之。)
《千金》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七物黄连汤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
上各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定乃卧。药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服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仙人水鉴》孩子伤寒方。
栀子仁(一枚) 枣(一枚,烧灰) 牙硝(一分)
上以古字钱两文烧令赤,水中淬。如此七度,将此水调三味,灌之立愈。
《仙人水鉴》孩子百日内患伤寒壮热,速宜疗之。
铧铁(一斤,烧令通赤,以水二斗淬之,如此三七遍,煎取二停,更入柳叶七片,浴儿不用) 胡油麻(二十一粒)
松柏叶(二七枚) 牙硝 乳香(各一分) 金箔(一片) 白芥子(三七粒)
上并捣为散,蜜丸如弹子大。以青物裹一丸,如烧香法,熏儿双足,微有汗出便瘥。
《仙人水鉴》∶小孩三岁以下,忽患伤寒阴阳二毒。此因母之毒瓦斯所致。庸医多不会,自见壮热不食、多睡,便以冷药及冷物与吃,即儿转不安加甚。盖药热动风,药寒呕逆,宜使此走马散子方
大黄(末,一两,水醋煮令如) 干地龙(一粒,末入) 牙硝(一分)
上为末,同研三百下,令荫干;再捣为末,生姜汁调灌,立见神验(量多少灌。)
《圣惠》治小儿四五岁伤寒,壮热头痛。射干散方
射干 甘草(炙微赤,锉) 川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赤芍药 石膏(各半两) 麻黄(三分,去根节) 桂心(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发热,四肢烦疼。解肌散方
赤芍药(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桂心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各一分) 麻黄(三分,去根节)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滤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退热。黑散方
麻黄(去根节) 川大黄 杏仁(去尖皮、双仁。各一两)
上件药并炒令黑,捣,细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频服,汗出瘥。四五岁每服一钱,未汗再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头痛壮热。犀角散方
犀角屑 黄芩 川大黄(锉碎,微炒) 赤芍药 麻黄(去根节) 栝蒌瓤(各一分) 柴胡(去苗,半两) 石膏(半两,细研)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体热,头痛心烦。麻黄散方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微赤,锉) 赤芍药(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石膏(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心胸壅闷,烦热头痛。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半两,去芦头) 石膏(一两,细研) 黄芩 赤茯苓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中风伤寒,眼目不开,手足微冷,口多出涎,啼声不出,齿噤,或时觉躁闷。附子散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 葛根(锉。各半两) 蜣螂(去翅足,微炒) 人参(去芦头)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四分,去滓,分温二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头热足冷。囟门张者难瘥。多躁啼,不睡,小便赤少,四肢热者。桔梗散方
桔梗 人参(各去芦头) 葛根(锉。各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体热烦躁。知母散方
知母 甘草(炙微赤,锉) 竹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麻黄(半分,去根节)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头痛,口干心烦,宜服此方。
生姜(汁少许) 竹沥(一合) 蜜(半合)
上件药相和令匀,二三岁儿分为三服。
《圣惠》治伤寒五日不能言语,热在胸中。宜服抵圣丸方
犀角屑 麻黄(去根节) 黄芩 釜下黄土 梁上尘 灶突墨(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川朴硝(各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研服一丸。如渴,饮新汲水,当有汗出。良久未汗,即更服一丸,汗止热退能语。若小儿即量力服之。
《灵苑》治小儿伤寒壮热,解表大效。红绵散方
麻黄(半两) 干蝎(七个) 天麻 甘草(各一分,并焙干)
上件为末。每一钱红绵一片,掺药于绵上,入生姜一片、枣子半个,同煎至半盏,去绵、姜、枣,冷服。
《谭氏殊圣》方∶初得伤寒两日间,作时壮热四梢寒。朝来还似依稀瘥,至夜犹来似火燃。求取元明粉一物,饮中频吃便身安。忽然未得惺惺瘥,更与神丹转后看。解交饮子
元明粉(一钱)
上加红粉散二钱,分作四服,茶调下,相次与吃了,更服下项救生丸及真珠散。(谭氏方即无红粉散,恐是红龙散,亦治伤寒,方见搐搦门。救生丸,方见无辜疽门中。真珠散,方见客忤门中。)
《谭氏殊圣》方∶小儿壮热又头疼,手足饶寒冷似冰, 时时多眼涩,睡中忽跳爱虚惊。都缘全是伤寒作,不是家亲及鬼神,发表微溏通取气,免教灾苦病相萦。问命散(一名定命散)
藜芦(一两,炒干为末) 麝香(半钱,同研匀)
上用一字以来,吹鼻中效,须先服红龙散四服,次与救生丸,次服真珠散,次于鼻中吹药三两喷效。(三方并见同前。)
茅先生小儿伤寒天麻散
天麻 荆芥穗 甘草(炙。各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 全蝎(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盏,薄荷三叶,同煎四分,通口服。
《婴孺》治小儿伤寒发热。服解肌汤不除,宜服此当归汤方。
当归 桂心 甘草(炙) 黄芩 芍药 人参 干姜(各一两) 大黄(三两)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下芒硝一两,再煎三两沸,三百日儿半合,二岁一合。如不利加之,取利为度。
《婴孺》治小儿伤寒,寒热不休,不能服药。浴汤方
莽草 丹参 肉桂(各三两) 菖蒲(半斤) 蛇床子(二两) 雷丸(五十个)
上水三升煮十余沸,适寒温浴儿,避阴及目。
《婴孺》治四五岁儿伤寒。取汗汤
麻黄(三分,去节) 射干 甘草(炙) 升麻 芍药 贝母 石膏(碎。各二分) 桂心(一分) 杏仁(二十粒,去皮)
上切,以水三升,煮及一升二合。儿强者三合,弱者二合。便令卧取汗,如人行十五里再服之。
《婴孺》治少小伤寒发热。解肌发汗散方
芍药 黄芩 葛根(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为四服,一岁儿为三服。
《婴孺》治少小伤寒方。
葛根(四两) 麻黄叶 人参(各二两) 甘草(炙) 桂心(各一两半) 生姜(二两半)
上水六升,入枣十枚,同前药煮及二升。百日儿一合,二百日儿一合半,量儿增之。盖取汗,汗出温粉粉之。
《婴孺》治少小伤寒发热。解肌发汗散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炒) 桂心(各一两) 大黄(十二铢)
上为末,二百日儿,乳汁和服大豆大四丸,抱出汗。
《婴孺》治小儿伤寒,寒热往来。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牡蛎 雷丸(各十分) 干姜 桂心 枳壳 浓朴(炙。各四分) 白蔹(四分。一云∶四合) 大黄(六分) 蜀椒(汗,一合)
上取猪脂一斤,细切,合药杵熟,入绢袋中炙微热,摩儿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尽绞令汗出,摩讫粉之,浓衣抱汗出。宜于春夏用之,至秋冬不可用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单伤寒及夹惊伤寒。红绵散
麻黄(去节,焙) 全蝎(炒) 甘草(炙) 大黄(用湿纸裹,炮令熟,切,焙) 白附子 苏木(炒) 天麻(生。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三、二岁半钱,四、五岁一钱。水一药注,或半银盏,绵胭脂HT 子同煎十数沸,如无绵胭脂,只用绵少许,裹药在内如前法,煎须候绵带红色,去绵与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变蒸及小儿伤寒、温壮、斑疮水豆、夜啼、惊叫,诸惊余热;口内生疮、小便赤色。
七宝轻青丹方
螺头青黛(半两) 葛粉 钩藤(炒为末,秤) 天竺黄(各一分) 白附子(三字) 丁香(一字,炒) 麝香(一字,别研,用半皂子大亦得) 铅锡(灰二钱)
上为末粉,粟米煮糊为丸,如此○大。婴孩每一丸分三服,三、二岁每一丸分二服,四、五岁每服一丸,薄荷、蜜、热水磨下。
钱乙论升麻葛根汤 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干葛(细锉) 芍药 甘草(炙,锉)
上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
钱乙惺惺散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
桔梗 细辛(去叶) 人参(切,去顶,焙) 甘草(锉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栝蒌根(各一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五叶,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如要和气,入生姜五片同煎。
一法用防风一分、川芎二分。
张涣羌活汤方 治小儿伤寒。解利邪气。
羌活 防风 川芎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干葛根 川升麻 犀角(末)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薄荷三叶,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服。
张涣解肌汤方 治小儿伤寒。透肌散毒。
麻黄(三分) 川芎 人参(去芦头) 赤芍药 前胡 独活(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薄荷三叶,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服。
张涣黑散子方 治小儿伤寒。解利邪热。
川大黄(半两) 麻黄(去根节) 川升麻 芍药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分)
上药慢火炒令黑色,捣罗为散。每服半钱至一钱,煎荆芥汤调下。
张涣前胡散方 治小儿伤寒四五日,邪热不除者。
前胡(一两) 甘草(炙) 桔梗 半夏(汤洗七遍) 黄芩 柴胡(去苗)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婴童宝鉴》治小儿伤寒。金花散方
郁金(半两,末) 马牙硝(一两半) 腻粉 朱砂(各半钱)
上件为末。每服一字,用麦门冬、熟水调下。
《良方》治小儿伤寒、风痫。小黑膏
乌头 天南星(各一枚大者,烧通赤,入小瓶内,湿纸密口令火灭,取刮之,中心存白处如皂荚大子为度,须烧数枚,择中度者可用) 薄荷 元参(各末五钱)
上蜜和,葱白汤下豆许,频服。筋缓急加乳香同葱白煎汤。润州传医卖此药累千金。余家小儿伤风发热与二三丸,令小睡及寤则已凉矣。
《活人书》连翘饮 治小儿一切热。
连翘 防风 甘草 山栀子仁
上件各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七分。
《活人书》三黄丸 治吐血、黄胆及腹中有热。
黄连(三两) 大黄(一两) 黄芩(二两)
上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汤吞下。小儿减服之。
《活人书》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恶寒。麻黄黄芩汤
麻黄(去节,一两) 黄芩 赤芍药(各半两)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一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暖水调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热气,生豌豆疮不快,益烦躁昏溃,或出尚身疼热者。
《活人书》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寒。
升麻 黄芩 葛根 芍药(各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钱半。
《活人书》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胀满。或心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数起未瘥,可再服。小儿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肉不调,并宜用此丸下之。
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新布绞去油,日中晒之白如霜) 麦门冬(汤洗,去心,二两半) 甘草(一两一分,炙) 甘遂(半两) 朱砂(一钱,研) 牡蛎( 赤取粉,二两) 蕤核(取仁四两半,研)
上麦门冬、甘草、甘遂、牡蛎,四味为细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捣二千杵;更入少蜜,捣和极熟,旋丸。半岁儿,服如荏子大一双。一岁儿,服如半麻子大,分为一双。二岁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岁者,如小豆大二丸。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
常以鸡鸣时服。如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服数合,投之即下,药丸皆双出也。下利甚者,浓煎冷粥饮便止。
《聚宝方》红龙散 治小儿惊风及四时伤寒,浑身壮热,唇口焦干,两目翻露,搐搦昏迷。
龙齿 铅白霜(各二钱) 朱砂(半钱) 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日换水,薄切,日晒干,为末,五钱) 龙脑(少许)
上五味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食后服。
《聚宝方》金花散 治小儿伤寒。
肥皂角子(一百个,铫内炭灰炒裂,取黄子) 诃子皮(五个) 甘草(二寸,清油内煎黄)
上三味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治五岁以下。
《三十六种》治正受伤寒。三黄散
麻黄(半钱,去节) 大黄(二钱,炒) 黄芩(一分)犀角(三钱) 茵陈 甘草(炙。各一钱)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浓煎葱白薄荷汤调,连进二、三服,避风。如大 壮热,只用一钱。
《四十八候》治正受伤寒。三黄散
麻黄(不去节) 大黄(蒸。各一分) 黄芩(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葱汤下,日进二服。
《惠眼观证》豆角膏 治伤寒鼻塞,贴囟。
赤豆 皂角(炙过。等分)
上为末,以葱油调贴之。
《王氏手集》羌活散 治大人、小儿四时伤寒,热病时行,疫疠,山岚瘴疟;早晚中露雾及暴中风寒,并宜服之。
不论阴阳证候,老幼虚实,服之使无变动,汗出即安。
川羌活 独活 前胡(去) 柴胡(去芦,水洗) 川芎 桔梗 枳壳(汤浸去瓤,细切,焙干,麸炒) 白茯苓 削术 防风(各一两) 细辛(去苗叶,好者) 官桂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满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八分。和滓热服,连三服,汗出便安。小儿看多少加减服,并乳下亦吃。如路行不及,煎白汤点热酒调亦可。
《吉氏家传》治伤寒、疹痘蒸热,红绵散
麻黄(二两) 蝎(一钱) 天麻(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加减,水煎,入姜、枣、红绵少许,煎服。
《吉氏家传》治伤寒。人参散
人参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黄(一两半) 桔梗(一两) 茯苓(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薄荷汤煎下。
《朱氏家传》治小儿伤寒壮热。解肌散
地骨皮 槟榔 芍药 当归(各半两) 甘草(炙) 石膏(各一分) 麻黄(去节,用汤浸洗,一钱)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伤寒及咳嗽方。头疼壮热不能言,传变终朝只是眠。面赤小便多血色,若安除是服红绵。
红绵散方
麻黄(半两,去节) 天麻 蝎 甘草(炙) 人参 白术(各半钱)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水六分,入葱白一寸,红绵裹,煎四分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大人、小儿伤寒一、二日,头疼,发热增寒,身体疼痛。
麻黄(汤浸,焙干) 石膏(各一两) 苍术(水浸,去皮) 山茵陈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儿小一钱、半钱。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人参散 治大人、小儿伤寒候,神圣方。
人参 荆芥 甘草 防风 干葛 肉桂 五加皮 桔梗 川芎 柴胡 陈皮 芍药(各半两) 麻黄(一两,去节,根据法制)
上为细末。每用一钱,水一盏,入乌梅一个,煎六分服。常服出汗热,进三、二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细辛散 小儿大人头疼及伤寒壮热,治头风明目。
细辛 石膏 何首乌(各一分) 川乌头 川芎 干薄荷(各半两) 蝎(十四枚)
上为末。用薄荷茶调下,一钱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伤寒后不思饮食。饿虎散
人参(一钱) 肉豆蔻(一个) 僵蚕(七个) 良姜 甘草(炙。各二钱)
上件为末。每服一字,木瓜汤下,或粟米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伤寒。解交散
茵陈 升麻 茯苓 甘草(炙。各二钱)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一字,葱白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伤寒壮热,先宜出汗。浮萍散
浮萍 麻黄 京芎 天麻(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覆令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