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先须辨五因,治分三法见于经,
养其脾胃尝为本,莫使五虚成慢惊。
泄有五者,谓风、寒、暑、湿、食积也,皆属湿论。故风湿、寒湿、湿热,中湿,此者温之生于外者也。食积,则湿之生于内者也。叔和云:湿多分五泻者是也。治有三法者,按仲景《伤寒论》云:下利不止者,宜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不止者,利在下焦也,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止之。故初则温中,理其胃气也;次则分利,使阴阳和畅,水谷分别也;末则止涩,涩可去脱,恐肠胃滑而谷气不收也。此三者治泻之大法也。故予家传心法,初用理中汤,中用五苓散,末用七味豆蔻丸,或一粒白玉丹,即是仲景之法。
七味豆蔻丸:治泄泻不止,涩可去脱之法也,又治虚泄。
肉豆蔻(面裹煨),木香,砂仁,各三钱。白龙骨,诃子肉,各五钱。赤石脂,枯矾,各七钱。
共细末,面糊丸,麻子大,量儿加减,小者十五丸,服止五十丸,米饮下。
白玉丹又名一粒丹:治滑泻不止,神效。大人通用。
寒水石炼研(水飞),二两。枯白矾,一两。
共细末,面糊丸,小者麻子大,大者皂子大,中者豌豆大,母服一丸,米饮下。久者宜用,初刚勿用。
伤风泄泻,其症口中气热,呵欠顿闷,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令咳嗽。宜发散,加减惺惺散主之。
加减惺惺散:治小儿风泄,补脾胃,发散风邪为主。
人参,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炙甘草,七分。防风,川芎,藿香,各三钱半。细辛,二钱。
按:小儿科论夏至后泄者,热多;秋分后泄者,寒多;中间按节气分寒热多少之说,似太琐细,不若《原病式》明白。盖冷泄热泄,四时有之,但暑月多热,冬月多寒。
热泻者,《原病式》云: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①,烦渴,小便赤涩。凡谷消化,无间色及他症,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然热泻亦有不化谷者,邪热不杀谷也。谷虽不化,乃糟粕耳,非若邪气之完谷出也,此宜辨之。如夏月得之,大渴者,宜五苓散作汤,调玉露散,另身热与渴略减者,只服五苓散,不可更加玉露散,恐生中寒之症。泻仍不止,用胃苓丸和一粒丹止之。神效。非夏有此热泻者,渴饮水,白术散乃圣药也。
寒泻者,《原病式》云: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市渴,此为寒也。冬月得之,宜理中汤、丸。不止,以五苓散加姜枣煎;再不止者,七味肉豆蔻丸主之。春秋月同,惟夏月得之,先服理中汤、丸,后以五苓散和玉露散。
玉露散:一名甘露饮,治伤热泻黄色。
石膏,二两。寒水石(煅研、水飞),二两。生甘草,七分半。
上极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水调下。
如寒泄久不止,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腹中鸣,宜黄芪补胃汤。
黄芪补胃汤
黄芪(炙),归身,川芎,柴胡,益智仁,陈皮,炙甘草,各二钱。升麻,六分。
共末,水煎服。
湿泻者,身重泄水;风湿者,水谷混杂。宜升麻除湿汤。湿热者,宜五苓散加玉露散。湿不渴,宜胃苓汤。此病夏秋间多有之,益黄散尤妙。
升麻除湿汤:治风湿作泻,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柴胡,神曲(炒),防风,泽泻,猪苓,各五分。苍术,一钱。陈皮,炙甘草,麦芽炒;各五分。
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等分,入姜、枣煎,非肠鸣不得用也。上[口父]咀分作五服,水煎。
胃苓汤:治夏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五苓散:平胃散二方相合
入姜、枣同煎服。
今治泄泻者,不问大人小儿,通用此方。
如寒湿泻不止,宜益黄散,此治寒湿之要药也。
食积泄者,因饮食过多,遂伤脾胃,以致泄泻。其候大便不聚,臭如败卵,或作酸臭之气,或色黄白,腹中或有痛者,宜先补胃气而后下之。补用钱氏异功散加神曲,下用丁香脾积丸,小下积之方,惟此能去痛止泻也。有巴豆,按药性,巴豆能令未泻者泻,能令已泻者止故也。
凡大污引饮者,其病不论新久,皆服白术散,痢病亦同。盖脾恶湿,肾恶燥,饮水太多,其肾益燥,津液不升,则渴益不止。水止于脾,温伤脾胃,泻亦不止。故白术散治渴泻之圣药也。常宜服之以代②汤水,不可再饮汤水,兼之不效矣。
白术散:治泄泻冒热烦渴。间阴阳并宜服之③。
人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藿香,各一钱。葛根,―钱。
共细末,水煎服。
本方治小儿阳明经本虚,阴阳不和,吐泻亡律液,烦热口干。以参、术、甘草甘温补胃和里;木香、藿香辛温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阴阳,利水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下问泄痢,但久不止者,并服之。
①非白;忠信堂本作“黄白”。
②代:原作”拆”.据忠信堂本改。
③间阴阳并宜服之:忠信堂本无此句。
钱氏云:泻黄者,伤热乳也。泻青者,伤冷乳也。予家通用胃苓汤为丸主之.热者用车前草汤下,寒者用煨姜汤下。
又泻不止,非清气之下陷,则肠滑不禁,及肺虚不行收令也,宜家传升阳固脱汤主之。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当归,白芍,地黄,升麻,猪苓,津泻,葛根,陈皮,乌梅,诃子肉。
共十四味,等分,量儿大小,[口父]咀,水煎服无时,即大人亦可取之。
久泻不止,多属虚寒,无有热也。故经曰:暴泻无寒,久泻无热。宜豆蔻丸和胃苓丸各半相合,陈米炒熟煎汤送下即止;如再不止,宜用人参白术散加肉豆蔻面裹煨,诃子肉为丸服,庶不成虚,变慢惊风也。
有先泻未止而成疳者,易治,宜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诃子肉丸服之,则泄自止,津液渐生不致成疳也。有先疳而后泻者,谓之疳泻,难治。宜用集圣丸去芦荟、莪术、五灵脂三味,加肉豆蔻、诃子肉等分,为末,山药糊丸,黍米大,每二十五丸,四君子汤下。
经曰:五虚者,一脉细,二皮寒,三少气,四泄泻不止,五饮食不入。五虚悉具者生①,能食者生。又泻不定,精神好者,脾败也;吐泻唇深红者,内热故也,不退必死;面黑气喘者不治;大渴不定,止之又渴,肾败也,遗泄不觉者死。
①生:忠信堂本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