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选要》曰∶夫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盖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为之运化津液,以养五气,节宣微爽,五脏之气偏胜,由是诸疾生焉。故口疮者,乃脾气凝滞,加之风热,治当清胃泻火。
冯鲁瞻曰∶口疮者,心脾蕴热也。小儿阴气未生,阳气偏盛,又因将养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疮。治宜泻心化毒,清凉为主。若月内诸病,而口无涎沫者凶。
又曰∶凡口舌生疮,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恐寒凝不散,内溃奔走,久而难愈。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丹溪所谓∶劳役过度,虚火上炎,游行无制,舌破口疮,又当从理中汤加附子治之。若作实热,误投凉药,则害又不止口疮矣。
又曰∶口疮者,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火也。轻则用补中益气,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用附子理中汤。
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麦冬。发热、作渴、吐痰,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八味丸。日晡发热,或热从小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冬;不应,则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抹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害匪浅。或问∶虚寒何以生口疮,而反用附子理中耶?盖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也,水气之逆而乘之,反为中寒,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则接引退舍矣。
口疮门主方
口疮 砂仁火 存性为末,掺上即愈。
又方
硼砂(一钱五分) 寒水石(一钱) 黄柏 朱砂(各七分) 冰片(五厘)
研细。先用苦茶漱净再吹。
小儿口疮不能吮乳(蔡医传) 密陀僧末醋调涂足心。疮愈洗去。
又方 小儿卧时,以醋调汤瓶内碱末,书十字两足心。
一切口疮(《心法》)鸡内金烧灰,敷之立效。
又方(《汤液》)
黄柏(蜜炙赤,一两) 青黛(一分)
研末频掺。
口疮并治喉癣、喉痈闭塞。
凤凰衣(即哺鸡蛋壳内衣,微火焙黄) 橄榄核(瓦上焙,存性) 孩儿茶(各等分)
共乳细,每药一钱加冰片五厘,口疮、口疳搽患处,喉证吹入,即能进饮食。
白口疮
生明矾(一钱) 朱砂(二分)
共研末搽之。
口疮连年不愈者,乃虚火也。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等分)
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咽。
大人小儿口疮久治不效 附子为末醋调,男左女右贴脚心。
小儿口疮不能乳食 白矾汤浸脚上,半日顿宽;或以矾末水调摊纸上,贴脚心,再以水湿之;或用白矾如鸡蛋大,置好醋一盏中,频涂儿足。
千金方 口舌一切诸疮
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一升) 苦竹叶(五合) 大黄(二两)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
水四升同药煎至一升去滓,入生元参汁三合再煎,再入生地黄汁五合再煎两沸,下蜜煎浓,安舌上细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