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曰∶颐发生于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属足阳明胃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准绳》)
又曰∶《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而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倘误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颐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唇旁腮上颊车穴、(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黄水,十无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启玄》)
颐发(图缺)
窦汉卿曰∶发颐乃伤寒发汗未透而成。在头耳一寸三分、在心窝两胁、在身者可治;在身后,相连咽喉,恐毒瓦斯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即死不治。
陈实功曰∶发颐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风寒用药发表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当用柴葛汤清热解毒;如患上红肿热痛者,如意金黄散敷之。(《正宗》)
又曰∶如身凉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汤。
冯鲁瞻曰∶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大头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干犯清道,湿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为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太过矣。治法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视肿势在于何方,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与耳前后也。大概普济消毒饮主之。
颐发门主方
牛蒡甘桔汤 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黄连 赤芍药 桔梗 广陈皮 苏木 牛蒡子 川芎 天花粉 甘草 水煎服。
汗颐 腮
平头红豆(即平常红豆,每升用生姜四两,取自然汁拌晒,研为细末)
用鸡蛋清调敷,中留一孔透气,干以葱汁润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