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案・(十五)温病门

2.温病兼气虚气郁

书名:《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纯

天津迟氏妇,年二十二岁,于季秋得温病。

病因 其素日血分不调,恒作灼热,心中亦恒发热,因热贪凉,薄受外感,即成温病。

证候 初受外感时,医者以温药发其汗,汗出之后,表里陡然大热,呕吐难进饮食,饮水亦恒吐出,气息不调,恒作呻吟,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日三四次,其舌苔薄而黄,脉象似有力而不实,左部尤不任重按,一分钟百零二至,摇摇有动象。

诊断 其胃中为热药发表所伤,是以呕吐,其素日阴亏,肝肾有热,又兼外感之热内迫,致小便不利水归大肠是以泄泻,其舌苔薄而黄者,外感原不甚剧(舌苔薄,亦主胃气虚),而治以滋阴、清热、上止呕吐、下调二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八钱) 生杭芍(八钱) 生怀地黄(六钱)清半夏(五钱温水洗三次) 碎竹茹(三钱) 生麦芽(三钱) 净青黛(二钱)连翘(二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十一味,先将前十味水煎十余沸,再入茅根同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盅,分三次温饮下。服医药后防其呕吐可口含生姜一片,或于煎药时加生姜三片亦可。至药局中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煎汤,以之代水煎药。

方解 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并用,一滋阴以退热而能固大便,一清火以退热而善利小便;

芍药与甘草并用,为甘草芍药汤,仲师用之以复真阴,而芍药亦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补大便,汇集四味成方,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也。以治上有燥热下焦滑泻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半夏善止呕吐,然必须洗净矾味(药局清半夏亦有矾),屡洗之则药力减,是以用至五钱。竹茹亦善止呕吐,其碎者为竹之皮,津沽药局名为竹茹粉,其止呕之力较整者为优。至于青黛、生姜亦止呕吐之副品也。用生麦芽、鲜茅根者,以二药皆善利小便,而又善达肝木之郁以调气分也。用生地黄者,以其为滋补真阴之主药,即可为治脉数动摇者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呕吐与泄泻皆愈,小便已利,脉象不复摇摇,仍似有力,至数未减,其表里之热稍退,气息仍似不顺,舌苔仍黄,欲投以重剂以清其热,犹恐大便不实,拟再治以清解之剂。

处方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六钱)生麦芽(三钱) 鲜茅根(三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三诊 将药煎服后,病又见轻,家人以为病愈无须服药矣,至翌日晚十一点钟后,见其面红,精神昏愦,时作呻吟,始知其病犹未愈。及愚诊视时,夜已过半,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数近七至,两目直视,其呻吟之声,似阻隔不顺,舌苔变黑,问其心中何如?自言热甚,且觉气息不接续,此其气分虚而且郁,又兼血虚阴亏,而阳明之热又炽盛也。其脉近七至者,固为阴虚有热之象,而正气虚损不能抗拒外邪者,其脉亦恒现数象,至其脉不为洪滑而为弦硬者,亦气血两亏邪热炽盛之现象也。拟用白虎加人参汤,再加滋阴理气之品,盖此时大便已实,故敢放胆治之。

处方 生石膏(五两轧细) 野台参(六钱) 知母(六钱) 天花粉(六钱)玄参(六钱) 生杭芍(五钱) 生莱菔子(四钱捣碎) 生麦芽(三钱)鲜茅根(三钱) 粳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病愈不必尽剂。

效果 将药分四次服完,热退强半,精神已清,气息已顺,脉象较前缓和,而大便犹未通下,因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四两,莱菔子改用二钱,如前煎服,服至三次后,大便通下,其热全退,遂停后服。

帮助 愚用白虎加人参汤,或以玄参代知母(产后寒温证用之)、或以芍药代知母(寒温兼下痢者用之)、或以生地黄代知母(寒温兼阴虚者用之)、或以生山药代粳米(寒温热实下焦气化不固者用之、产后寒温证用之),又恒于原方之外,加生地黄、玄参、沙参诸药以生津液,加鲜茅根、芦根、生麦芽诸药以宣通气化,初未有加莱菔子者,惟此证之气分虚而且郁,白虎汤中加人参可补其气分之虚,再加莱菔子更可理其气分之郁也。至于莱菔子必须生用者,取其有升发之力也。又须知此证不治以白虎汤而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者,不但为其气分虚也,凡人外感之热炽盛,真阴又复亏损,此乃极危险之证,此时若但用生地黄、玄参诸滋阴之品不能奏效,即将此等药加于白虎汤中亦不能奏效,惟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所以伤寒汗吐下后与渴者治以白虎汤时,仲圣不加他药而独加人参也。

 

上一篇:1.温病兼大气下陷

下一篇:3.温病兼吐泻腿抽

《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