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学入门 外集・卷三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书名:《医学入门》  作者:李橚

表可汗而里可下,

表证属太阳。凡见头疼、发热、恶寒、清便自调、腰项脊强、脉浮紧者,即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渗。有汗为表虚,宜解肌;无汗为表实,宜发汗。但发汗亦有轻重不同,古谓春夏宜汗者,借天时而喻阳邪在外也。其实春月阳气尚微,秋月阳气欲敛,俱不可大汗。夏月天气热,玄府开,不必大汗。冬月阳气伏藏,感冒轻者,尤不宜汗。惟伤寒重者,时令严栗,皮毛坚致,非大汗无由得散,不得已而从权也。至于阴证,但厥无汗者,妄汗动经则死,或有表邪,辛热微汗以散之可也。里证始焉脉浮而大,今则沉而数;始焉惺而静,今则躁而动;始焉头疼发热恶寒,今则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倍加,胸连脐腹满痛,腋下掌心自汗 ,以致胃干粪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口渴,发狂,谵语,掀衣揭被,扬手掷足,六脉有力,即是传经热证。

又谓阳盛误汗即死。或有初病即见此证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通利,失下则血气不通而发厥矣。抑又有说焉,纯乎表而里无一毫病者,当解表时勿攻里;纯乎里而表无一毫病者,当攻里时勿解表;如表里俱见,或表多里少,表急里缓,则先治其表而后攻其里;或里多表少,里急表缓,则先攻其里而后救其表也。又表虚里实,则药宜辛凉;里虚表实,则药宜辛热,皆以里为主,内气正而后可以治表。虽莫急于内,表亦不可缓也,表里虚实,而医之大分明矣。

表里半者,宣吐与和;

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烦不烦,或呕不呕,或腹胁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有为之证,少阳所主也。邪在表则多寒;邪在里则多热;邪在半表里,则寒热往来。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邪在半表里,则胸胁满。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狂言乱语;邪在半表里,则欲言不言。

邪在表,则小便清而易;邪在里,则小便浊而难;邪在半表里,或利或不利。邪在表,则不烦不渴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渴。故或烦或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若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胸胁紧满,脉见弦数者,即是半表半里。脉大,胸满多痰者,或挟宿食,可吐。《百问》云∶气浮上部,填塞心胸,头痛多涎,此吐证也。

《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脉虽大无顽痰者,不可吐,只当和解。古谓春宜吐者,顺阳气发生于上也;秋冬宜下者,顺阳气收敛于内也。此亦道其常耳,有病皆当从权。

阳可寒而阴可热,

概言之,三阳经病即阳证,手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头疼身热云云;三阴经病即阴证,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故腹痛自利云云。然阴阳俱有表里二证,阳证表里同归于热而已,阴证表郁似阳,入里则有传经、直中之殊。大抵阳证之表,发热恶寒,清便自调,面光声亮,鼻息往来如常,手足温。阳证之里,唇焦舌燥,爪甲红活,身轻易于转侧,烦渴,掀衣,扬手掷足,大便或闭或硬,小便或赤或涩,脉浮洪数,宜汗、吐、下、和四法以治之。阴证之表,无热恶寒,面惨声短,鼻息往来气冷,手足厥逆。阴证之里,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难于转侧,不渴,引衣,卧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脉细沉微,每与阳证相反。盖阳证自下而上,故初起有头疼,阴证则无头疼也。

阳证自外传入,故郁而为热,阴证则无身热而反厥冷也。阳证摇手掷足,阴证则卧多蜷足。阳证内热而渴,阴证则不渴。阳证二便闭,阴证二便清且利也。惟有腹痛与呕,阴阳二证俱有,然阴脉沉微。凡言阳证,多得之风寒暑湿,邪生于太阳也;凡言阴证,多得之饮食起居喜怒,邪生于少阴也。故云伤寒挟内伤者,十居八九,此阴阳正病也。

阴阳极者,从治非讹。

阳邪不深,不能至于厥逆;阴邪不甚,不能至于烦躁。此水极似火,火极似水,谓之反化,亢极则害之义也。阳证潮汗秘赤,满渴狂谵,甚则斑血喘急,然热极忽然伏于内,故身寒四肢厥逆,状若阴证。但身虽冷而不欲近衣,神虽昏而气色光润,脉必沉滑而有力,此阳极似阴也,宜大柴胡汤下之,或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阴证厥冷吐利,不渴静蜷,甚则咽痛郑声,然寒极忽然火浮于外,发躁扰乱,状若阳证。然身虽烦躁而引衣目盖,口虽燥渴而饮水不下,脉必沉细无力,此阴极似阳也,宜通脉四逆汤。从治者,反攻也,热药冷冻饮料,冷药热饮,或热药为君而佐以凉药,或冷药为君而佐以热剂,亦非判然如庸医之差讹也。借有热病服热药而愈者,必先服寒药过多;寒病服寒药而愈者,必先服热药过多故耳。若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为逆治。逆治者,正治也。正治之法,人孰不知之乎!

表里俱无,不可犯上犯下;

伤寒,头痛寒热,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或闭或泄,里也。若四五日后,以至过经十三日,既无表证,又无里证,身微热者,虚热耳,小柴胡汤和之。不可汗、吐以犯上焦清气,不可大下以犯下焦胃气。身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硬者,乃可大柴胡,小承气下之。设或已下而脉数,消谷善饥,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症也。

表里俱有,察其孰少孰多。

表里俱见,必分多少治之。脉浮而大为表,烦渴尿赤为里,五苓散主之。头疼身热便闭为里,小便清利为表,桂枝汤主之。心满不食便闭为里,恶寒头汗为表,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因下早而协热下利,心痞硬者,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因下早而腹痛有积者,谓之太阳太阴,又谓之里传表,挂枝加芍药汤,甚者加大黄。太阳病下早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表未解也,葛根芩连汤。脉弦胸满者,栀豉汤吐之。通治表多里少者,白虎汤或合小柴胡汤。里多表少者,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汤。表里俱急者,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

当汗而下,则为瘀血懊 痞气结胸之患;

太阳证,脉浮紧者,宜汗。而汗之不解者,再与汗之。若失其汗,则寒邪传经,当看传过何经,变出何病。若应汗而反下渗,表邪乘虚内陷,则热蓄于里,变为瘀血、懊 、痞气,结胸等证。

当下而汗,则为悸惕亡阳谵语厥竭之 。

里证具而脉沉实者,宜下。若下后热不退,脉未和者,犹当量虚实再下。若失下则邪无从出,又或应下而反汗之,则津液内竭,变为动悸等证。

不可汗,诸虚咽疮淋血坏证,动气与风温风湿脉迟;

可汗者,脉证全在表也,然太早太过,则津液竭而变生焉。有不可汗者,诸虚损咽干口燥,咽痛疮疡,淋沥,经水适至,诸失血,吐沫咳嗽坏证,脐中上下左右动气,风温、风湿、湿温、脉迟微涩者,或厥而脉紧者,俱宜和解,不宜汗。若强发之,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而死。

不可下,诸虚咽肿呕厥结胸,动气与脉浮脉虚带表。

可下者,脉证全在里也,然太早太过,则水谷脱而变生焉。有不可下者,诸虚,咽肿,呕吐厥逆,结胸不转矢气,脐中左右上下动气,脉浮细虚微涩,带表恶寒等证。下之则危,随宜以温热药救之。

阴虚挟火而脉数,(不可)灸之者消;

阴阳二毒,及少阴证吐利,及口和背恶寒脉微涩,属阳虚者,宜灸。阴虚挟火脉微数者,不宜灸。盖外火能助内火,火炎则下体必重痹,骨焦肉消,或因此遗精潮咳见红,皆火气之所使也。《活人》云∶凡灸后,烧针后,证与火邪发狂者同,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治之。

膈寒肢冷而脉微,(不可)吐之者夭。

膈上寒饮干呕,少阴病也;四肢冷,胃亏也;脉微,下虚也。误吐内烦,损伤元气,遂致不救者有之。若应吐而反温之,则毒瓦斯郁结于胃,而为发狂等证。

急下以救水,存液之机甚微;

伤寒,热气入脏,流于少阴之经,咽路焦,口燥渴,肾水干也;热病,热不已,目睛不和,亦肾水干也,皆急下以救肾水。阳明发热汗多,或已汗不解,腹满痛,及狂谵不大便者,皆急下以存胃液。伤寒脉弦而迟,弦为寒,迟为脏;脉大而紧,大为阳,紧为寒,俱谓之阳中伏阴,急下以分阴阳。又下利三部脉平,心下硬者,内实也;下利脉迟而滑,或浮大按之反涩,恶食者,皆胃有宿食也。但宿食忌巴霜,只宜大黄荡涤。

急温以和阳,止呕之功非小。

脉沉厥冷,膈上寒饮干呕,或时头痛,皆寒气上攻也,急温之,三味参萸汤。内寒已极,厥逆吐利,不渴静蜷,阳和之气欲绝,六脉若有若无,急温之,四逆汤。凡言急者,病势已笃,将有变革,非若他病可以缓也。

他如太阳汗出不止,汗后恶风,汗后烦躁,心悸身痛,皆宜急用附子加于桂枝,芍药之类三阳脉迟腹痛,建中汤当先施也。但一服,中病即止,伤寒之药皆然。

过经(不解)汗下从轻,

伤寒六日,传经一遍,七日当解,再传至于十三日以上不愈,谓之过经。汗下失宜,以致邪气留连不已,神昏谵语,胸满潮渴,随其表里证见而调之,或从轻再汗再下。如脉乱发躁,尺寸陷者危。如脉缓安睡,邪未净者,正未复耳,参胡芍药汤调之。有大便下利而脉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与,停留余热。凡过经气虚,或加异气,宜与坏证参看。

尺迟暂补何忌。

凡尺寸迟弱,血少也。不问风寒初证杂证,俱忌汗吐下,宜先以小建中汤,或黄 建中汤救脉。如素实者,小柴胡汤亦好,俟脉不迟,方可施治。

发表攻里温里之方,扶阳助阴抑阴之义。

此阴阳,指表里言。病者为虚,不病者为实。表病里和,则邪出于外而为阳虚阴盛,故发表不远热,而用辛甘之剂,所以扶阳也。里病表和,则邪入于内而为阴虚阳盛,故攻里不远寒,而用酸苦之药,所以扶阴也。

若阴经自受寒邪,则为脏病投阴,阳气将脱,急宜辛热回阳抑阴。故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医杀之耳。此汗、下之杼机。

法以得中为贵,不及愈于太过;

法,谓汗、吐、下、温、解五法,各有不同。汗有大汗发表,微汗解肌,以别轻重。下有急下、少与、微和、渗利,以厘清浊。温有兼补者。

吐有宣涌、探引,或只宽利而不敢吐者。和解则一而已。或曰伤寒无补法,热气得补复盛,更复下之,是重困也,惟虚烦里寒阴证,不在此例。得中者,五法洞中恳剧;太过者,粗工猛进;不及者,中工从缓从轻。凡伤寒汗下药,一服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与杂病不同。伤寒不过汗吐下三证,若用之得当,有何传变,全在医者精明审处之耳。

证有似是而非,不识宁可不治。

伤寒题目未定之时,不知有无风湿、劳役、痰食等项相兼,似是而非,最宜详辨,故不知者,宁可不治。

班固有言曰∶有病不治得中医。倘一药之误,悔将噬脐。噫!古以医药救夭札,今以医药治其生,治生可也,而误人于死,岂不与谋劫者同哉!慎之!慎之!

上一段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上一篇:论六经正病

下一篇:论正伤寒名义

《医学入门》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