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脏腑。凡五脏六腑外受之邪气,必上干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实证也;凡五脏六腑损伤之病气,亦上熏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虚证也。病源娄氏《纲目》,繁而难从。今照《景岳全书》,只以虚实分之,甚见简括。
何谓实证?外受之邪,非寒邪即热邪也。表寒则脉浮,带弦带紧,头痛身痛,或鼻塞时流清涕。轻者六安煎,重者金沸草散,及小青龙汤主之。里寒者脉沉细,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细辛主之。热轻则脉洪而长,或浮数而有力,口渴面红,溺赤而短者,泻白散加减主之,重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寒热往来而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主之。
六安煎(方见《三字经》)
金沸草散
旋复花(二钱) 荆芥 前胡 麻黄 白芍 半夏(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活人方》有茯苓、细辛,无麻黄、白芍)
何谓虚证?咳嗽为痨伤之渐,非气虚即精虚也。气虚者,羸瘦怠倦,少食痰多,言微,脉微细,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主之。如干姜、五味、细辛、阿胶、半夏、二冬、二母、紫菀之类,随宜加入。精虚者,面色黯,口燥舌干,干咳痰稀气喘,腰膝酸痛,或面色浮红,昼轻夜重,脉浮数而虚。右尺脉弱者,八味丸;左尺脉弱者,六味丸。二方俱宜加入麦冬、五味、阿胶、胡桃之类,为标本同治之法。大抵气虚证是得之劳役饥饱过度,及思虑伤脾所致。气不化精,阳病必及于阴,精虚证是得之色欲过度,或先天不足。少年阳痿之人,精不化气,阴病必及于阳。
感春温之气而咳嗽,宜加玉竹;感夏令暑气而咳嗽,宜加石膏、麦冬、五味之类;感秋令燥金之气而咳嗽,用喻嘉言清燥汤,神效;感冬寒之气而咳嗽,无汗宜金沸草散,有汗宜桂枝汤,加浓朴一钱五分、杏仁二钱、半夏一钱五分。又三焦虚嗽,宜温肺汤;中焦虚嗽,宜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下焦虚嗽,宜七味丸加五味;三焦俱虚,宜三才汤。
喻嘉言清燥救肺汤
治愤郁喘呕,郁痰加川贝母。
三才汤
天冬(二钱) 熟地(三钱) 人参(一钱)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六君子汤 六味丸 八味丸(各见《时方》)
温肺汤
陈皮 半夏 酒芍 干姜 炙草(各一钱) 杏仁(去皮尖) 肉桂(或用桂枝) 五味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仁斋方》有阿胶,无芍药)
脉法
浮紧属寒,浮缓属风,浮数属热,浮细属湿,浮涩属房劳,浮滑属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气败。
采《圣济》五脏诸咳嗽
论云∶《内经》谓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痛喉痹;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脏之咳,久而不已,乃传六腑;六腑之咳,《内经》论之详矣。
杏子汤(《圣济》)
治咳嗽昼减夜增,不得眠,食即吐逆。
杏仁(去皮尖) 半夏 桑白皮 白蒺藜 百合 麻黄(去根节) 柴胡 白石脂 款冬花 枳壳 肉桂(去粗皮) 紫菀 旋复花 川贝母(以上各五分) 糯米(三钱) 生姜(二片) 水煎服。
蛤蚧丸(《圣济》)
治久咳嗽喘急。
蛤蚧(一对,酥炙) 半夏 杏仁(去皮尖 研,各一两) 栝蒌(大者二枚 去子 取肉 蒸 饼) 阿胶(蛤粉炒) 人参(各五钱) 青皮(去白,二钱五分) 干姜(汤泡,二两)
上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空心米汤送下二十丸。
五灵脂汤(《圣济》)
治肺咳及诸咳。
五灵脂 马兜铃(各一钱) 人参 五味 炙甘草 桑白皮 陈皮 杏仁(去皮尖,各五钱) 生姜(二片)
水煎空心温服。
人参桔梗散(《圣济》)
治心咳嗽,咽喉肿痛。
人参(五分) 桔梗(二钱) 茯苓 牛蒡子(炒,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共为末,姜汤空心下(二钱,日三。)
木乳散(《圣济》)
治肝咳嗽,两胁下满。
木乳(即皂荚树根皮,酥炙,三两) 杏仁(去皮尖,研) 贝母(去心,各三两)炙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姜橘汤送下二钱。
半夏陈皮汤(《圣济》)
治脾咳嗽。
半夏 陈皮 杏仁(去皮尖) 赤茯苓 柴胡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水煎,空心温服。
四味散(《圣济》)
治肾咳嗽。
补骨脂(炙) 牵牛子(半生半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郁李仁(五钱) 共研末。茶送下二钱。
黄 散(《圣济》)
治大肠咳嗽。
黄 人参 白茯苓 桑白皮(各一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滚汤下三钱。
鹿角胶汤(《圣济》)
治大肠咳嗽。
鹿角胶 杏仁(去皮尖) 甘草 半夏(姜汁炒)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空心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