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
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含入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病始成。发时阴阳相并,故或寒或热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将退者,亦由夜而昼,由间日而至每日。此去阴就阳,由深而浅,病将已矣。治者,须详细分明别之也。
寒疟风疟
凡疟疾,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身体无汗,此为寒疟,不须细详。如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后寒,身体有汗,此为风疟,亦已详明。如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之剂为主;如风疟,惟桂枝羌活汤斟酌用之。
食疟
食疟者,因小儿饮食无节,复感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面黄恶食,痞闷不通也。但食有轻重,轻者须用柴平汤之剂主之;如重而便 者,用加味大柴胡汤攻之,则积滞清,而疟渐退矣。
疟痰疟饮
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胀也。若疟疾已经汗下之后,表里无证,宜用清脾饮以和之。如痰盛者,用清脾饮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气已虚弱,加人参以扶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