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幼科概论 初生后小儿之杂症治法

初生后小儿之杂症治法

书名:《幼科概论》  作者:?

小儿初生面红啼哭不止,此心胞与胆经有热,是在胎元时感受母热所致也,宜急治之。如过三日有成脐风可能性,即不易治也。今将药方列于后∶

炒枳壳(四分) 炒山栀(四分) 炒扁柏叶(四分) 炒川连(三分) 黄柏(二分) 生甘草(二分)薄荷叶(四分) 水煎去渣,入白糖少许,调成二茶匙,以鸭毛扫其舌之上下左右数次,看小儿面色变淡红色,始能止药。或用吴茱萸四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敷小儿两足心,日换数次,过一夜引火下行即愈,此法最妥妙也。

小儿无故不吮乳,啼哭不止。是脾不运化,肠气调节迟滞,以致腹痛也。治法通其肠气,脾气随之运化,腹痛即可立止。方列后∶

台乌药一钱煎浓,用白布裹棉花作乳型,蘸药汁令儿吮之即愈。

小儿夜啼不止,是因穿盖过暖,忽起内热,或与父母同床,为父母体热所炙。因之生热者,清热即安。用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嫩黄芩(六分) 生甘草(三分) 细木通(五分) 灯芯(五寸) 竹叶(四片,为引),用水煎成半酒杯,用茶匙缓缓与服,过夜即愈。或用前吴茱萸末醋调,敷儿两足心,引火下行法亦妙。又方用蝉蜕七个,去足头取下半截,炒研末,再以薄荷三四分煎水调服,立止如神。又方若啼时面赤者,心包热也,用青黛三分拌灯芯十寸煎服即愈。

若看小儿啼久,面色青白、手足冷者,是外寒激住内热,热不能外泄,转向里攻,恐致起惊,应用解寒引热外行法治之。药方列后∶

钩藤钩(五分) 广木香(三分) 杭白芍(五分) 明天麻(四分) 当归身(五分) 朱茯神(五分)生姜(一片) 红枣(一枚,为引),用水煎浓作半酒杯,频频令儿饮之,即止啼平复也。

曲体啼哭不止者,是直中寒邪腹痛也。应用方列后,系外热熨者∶

淡豆豉(一钱,捣碎) 生姜(一钱,切碎) 葱白(一寸,切碎) 炙甘草(五分) 小茴香(五分)

同盐一两炒热,以布包熨儿肚上,立能止啼止痛也。

小儿初生面目黄色,渐及遍身均发黄。此在胎元即受湿热,落生后又复感湿气,外湿引内湿,而发此症象,名为胎黄。由脾湿熏蒸,胆受之而汁溢所成也。治方列后∶

炒山栀(八分) 天花粉(八分) 绵茵陈(一钱) 淡豆豉(一钱) 水煎成半酒杯,缓缓与儿服之,即可黄退身安,此方甚为神效。

小儿满身起红点奇痒,啼哭不止,是血热受风也。应用方法列下∶

小生地(八分) 炒芥穗(七分) 北防风(七分) 炒山栀(八分) 赤杭芍(分) 水煎成半酒杯与儿服。外用紫浮萍(二钱) 滑石(三钱) 共研细末,用夏布包之搽儿遍身面各处,即红消痒止平复如初也。

头缝不合,名为解颅,此肾气不足也。法宜助阳补肾。方列后。

干姜(七钱) 细辛(三钱) 肉桂(五钱)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陈醋和成饼状,敷在头顶下陷处,一时后小儿面上现赤色即愈。

小儿初生两眼赤红肿烂,是胎中受热,落生后复感外风,以致成此症象也。治法用蚯蚓泥(即曲鳝粪)用饮过茶的茶叶捣化,敷儿囟门上,干则再换,不过三四次即愈。又方用生南星、生大黄,等分为末,醋调涂足心,引火下行,隔夜亦愈。若胎热太重,或稍延时日,肿烂之势漫延,用前两方不能即愈者,尚须服煎剂方能收功。药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赤芍药(八分) 酒川芎(五分) 龙胆草(六分) 生栀衣(六分) 灯芯少许为引,用水煎浓汁,缓缓灌之,药渣可再加水煮汁一酒杯,与儿蘸棉花轻洗两眼患处,其肿自消,赤亦自退。

小儿两腮肿硬治法。新产婴儿,小月以内患噤口不乳,啼声不出,两腮肿硬有核,名曰螳螂子,又名 腮。若不急治,肿延喉鼻,即不可救矣。此症是胎毒兼内热,又感时邪所致,万勿用外科剖割法治疗。此是内科症也,一经用刃,恐致伤命。治法当用外敷内服兼施,始克收效也,外敷用田螺七个,麝香少许,朱砂五分,共捣如泥,贴囟门上,俟干自落,切勿剥去。再用银针微刺肿硬处,挤出恶血,以甘草研末水调糊之。若有鲜蒲公英,或鲜水仙花下的白根,捣溶贴之尤妙。其内服方用清热、解毒、消肿、通络法治之。方列后∶

生蒡子(八分) 生甘草(四分) 青连翘(一钱) 薄荷叶(五分) 冬桑叶(八分) 以上各药共用水半碗,煎成半酒杯,慢慢与小儿服之即愈。

小儿口肿并生马牙治法。小儿口内肿起如菌形者,名曰乳菌。牙龈生白泡者,名为马牙疳。致使儿不能吃乳,法以指蘸甘草水,再裹上青布,轻轻搽之,看肿处及白泡出血为度。用棉拭去血,敷上青黛面即愈。极重者,以僵蚕(三条,去丝去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略停片刻,用茶水洗净,棉花拭干再擦,一日三四次行之自愈。如未愈方中加入硼砂(三分),血竭(三分),青黛(三分),儿茶(一分五厘)等药面,每日洗擦三四次,无不愈者。

小儿百日内,口生白点不计其数,用布拭之则去。满口缠遍,内窜入喉,日夜啼哭不乳,俗名云口,即是鹅口疳。速用黄连(五分),紫地丁(五分),煎汤以指裹绸蘸汤拭去,再敷上益元散,即不再发。若再用益元散(一钱),加灯芯竹叶少许同煎,澄清灌服,以清内里热毒尤妙。又方用芙蓉花、真青黛同研细末,白点擦破后敷之,亦甚效。

小儿口角流涎,湿浸环唇,均成赤红,渐渐湿烂,此脾经寒也。此时小儿粪溏,小溲清长,应用温脾利湿通气法治之。药方列后∶

白术(五分) 青皮(五分) 炮姜(五分) 法夏(一钱) 丁香(一钱) 共研细末,米汤为丸,如小米大。一岁以下小儿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服完自愈。若症象如前,而大便燥结,小溲短赤,吐乳带酸味,夜不安睡者,是脾热也。脾经湿热蕴蒸,气不运化,胃亦满滞,故乳不消化而上溢。其治法可应用下之方∶

滑石块(八分) 扁豆衣(一钱) 细川连(五分) 广陈皮(五分) 鸡内金(一钱) 灯芯竹叶(少许)

共享水半茶碗,煎成一酒杯,缓缓灌之即愈。

小儿百日内喘急咳逆,胸博高起者,症名龟胸。是肺感外邪失治,肿胀发炎也。此症甚紧急,不容缓治,稍延即起肩息,全身之神经立即紧张,而起拘挛,顷刻无救矣。治法须用猛烈速效药,以谋挽回其生命。万勿恐药性峻,不敢与儿灌服,致遗后悔也。药方列后∶

酒川军(五分) 生石膏(八分) 杏仁泥(一钱) 细木通(七分) 炙麻绒(四分) 生甘草(四分)法半夏(七分) 杭白芍(一钱) 葶苈子(五分,布包)大红枣(三个,去核) 以上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频频灌之。肺中痰降,气自通顺,热清炎去,症自能愈也。

 

上一篇:脐风症论

下一篇:婴儿护持得法可以避病说

《幼科概论》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