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腑病也。发独藏肺经,虽是胎毒,多带时行。大抵冬温宜发痧,与发痘相类。痧则变多,比痘尤重,稍感寒或食生冷,疹则隐于肌肤而喘,遂致不救,非若痘症有色可验,有朝数可据也。发必身无毫缝,红肿方为发透,不然而喘作矣。其初发必极热或寒热兼发,形类伤寒,目泪咳嗽,烦躁,鼻流清涕。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中;以手扑之,磊磊于肌肉之内。乍隐乍见,随出随没,没而复出,现而复隐。根窠若肿是兼瘾也,皮肤若赤是夹斑也。锦纹明润为顺,紫黑暗惨为逆,若略现复隐,此又逆之甚者也。治宜微汗以疏其气热,清利以泄其邪。鼻衄则热解,肺开窍于鼻也。泄泻毒下,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所畏干热,不妨咽痛。出太迟宜发表,太密宜解毒。衣被不宜过热,大忌清凉,疹则隐矣。方书用黄芩、黄连、人参,谬矣。余家治此名称独步,旧用升麻汤,当归腻膈,芍药酸寒,皆所不宜。余家世用防风汤。
防风汤
防风 荆芥 贝母 鼠粘子 桔梗 枳壳 干葛 地骨皮 川芎 木通 天花粉
未透用麻黄,色太赤用连翘、黄芩,甚则用石膏、山栀、元参,色白淡用当归,嗽甚用桑白皮、杏仁,或加麻黄。始发而嗽,肺气泄也,不治无妨;疹后而嗽,尤宜泄肺。喘甚倍加杏仁、麻黄、苏子,或紫菀、马兜铃、款冬花,甚则倍生甘草、桔梗、鼠粘子。小便涩用黄芩、山栀、木通。余家不拘时候,专主前方,稍加酒以助药性,人尤不知也。或疹时而吐泻大作,发喘或身汗不止而喘,黄 与防风并用。防风泻肺实,得黄 而功益神效也。前此症发一周时,今有十日半月者,必眼红脚底赤,方为发透,不然则为凶症。
出用温和,透用清凉,不易之定论也,亦必尽退方免后患。
痧疹后四危症
其一肌肤壮热,是毒入诸脏,肉消骨立,发枯肤悴,此名痧疳,十难救一。用∶
黄芩 黄连 山栀 龙胆草 芦荟 当归 郁金 干蟾头
甚则用银柴胡、胡黄连。余家肥儿丸用之颇效,又名芦荟丸。
其一咳嗽胸高气喘,是毒留肺经,或不禁酸寒所致。用∶
葶苈 杏仁 天冬 麦冬 石膏 知母 苏子 马兜铃
如面青声嘎不治。
一其走马牙疳,口齿生疮臭烂,若黑色如老酱,画碎无血出,与走入咽喉者不治。
一其痧痢赤白,治如痢法,加防风、连翘。赤痢用扁豆、柏叶、荆芥穗、樗皮、滑石,又外用芫荽煮酒,苎麻和酒遍身括之。令毛孔开,疹易透也。凡痧不得透,用绵纱煮浓汤,饮之立透。又有一种疑痧,世人不知,儿生月内外,斑驳如疹,而不咳嗽。此是胎中受热,血气热凝,一吃后天乳汁,气冲而血未和,乃有此症。切莫认为痧子,余家遇此,亦移是疹,乃迁就之说也。
凡疹方出已出,俱忌∶猪肉、胡桃、荸荠、橘子,一切生冷之物。
已出后又忌∶鸡、鱼、盐、酸,辛辣。
食鸡令再出,食盐、酸令咳嗽不止,食五辛令生惊。得此诀者,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