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由术 > 名人>正文

特异功能(507所)研究回忆录(作者:宋孔智)

2022-02-27 07:00:30
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观察
研究课题和主要目的确定之后,就开始准备实验条件并逐步深入地研究。
当时,其他单位已经做了一些突破空间障碍功能存在性的实验。但是不少人,对于原封装软木塞蜡封药瓶试样和在软木塞处做出各种不可逆的标记仍然有些不放心,总觉得软木塞还是有可能做手脚之处。于是我们想,干脆抛开软木塞,不要瓶盖,而用一体性的瓶子。所以,我们设计了一种试样瓶。把直径5.5毫米,原3毫米的药片,外别染成红、绿、紫三种不同的颜色。取不同颜色的药片。共30片,装入直径40毫米,长120-130毫米的透明玻璃瓶中,用喷灯将瓶口烧结,只留有不超过0.4毫米的窄缝。不同试样瓶瓶中不同颜色药片的数量是有差别的。把不同的试样瓶编成不同的号码,构感它们各自的唯一性。
图片
图片
这样的试样就消除了有瓶塞的疑点。如上图。在上图中,第1张为2008年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未做过实验的原始试样。标签上上排为:标明XO OOXXX,说明该试样瓶为第1型试样中的第12号试样瓶。下面的一排也是用二进制编码,所标明的是瓶中3种颜色药片的数量。左边的两竖排符号表示红色药片的数量,为10片;中间的两竖排符号表示绿色药片的数量,为14片;右边的两竖排符号表示紫色药片,为6片,共30片。因为时间太长,有些药片已经粉碎。第二张照片,为1型试样瓶的第18号试样瓶的原始照片。其中有红色药片10片,绿色药片11片,紫色药片9片。即后来张宝胜发功从中取出1.5片紫色药片的那个试样瓶。第3张照片为1型试样瓶的第1号试样瓶实验后的照片,发功后取出了3.5片。在保存盒左侧的药片击取出的药片。半片紫色的已经粉碎。仍留在瓶中的药片,有一些也已经粉碎。
和以前的预习实验仍有一定连续性,因为内容物,也可称之为目标物,都是药片。用此种试样,在实验室中作了几次实验,都很成功,目标物被取出,瓶中少的药片的数量和颜色与桌面上落下的药片的数量和颜色完全一样,而试样瓶没有被破坏。并做了现场录象,上表所表明的就是用此类试样做成功的两个实验结果。分别是在1983年11月16日和1983年11月18日。第一次取出一片半,第二次取出三片半。下边的照片即1983.11.18成功的试样照片。为2008年用数码相机拍摄,所以为彩色。但是同时也发现,此种试样有两个毛病。一个是实验时,功能人一晃动,药片容易破碎;二是放置时间稍长,药片也容易发生破碎。不容易保存。
于是就制作了另一种试样。就是把药片换成有机玻璃片(聚甲基丙婚酸树脂——palymethyl netacrylate),取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有机玻璃片,切成5x5x1.5mm大小的方块。分别把不同颜色的有机玻璃片,共15片装入直径40毫米,长120——130毫米的透明玻璃瓶中,用喷灯烧结瓶口,留出不超过0.4毫米宽的缝隙,不同试样瓶中所装的不同颜色有机玻璃片数量不同。根据同种颜色有机玻璃片的数目,采用一个字母数目与之相同的俄文单词,把不同的字母刻到一片有机玻璃片上,并按字母在该俄文单词中的顺序则上一个暗标。这就构成了该试样的多个唯一性标记。对不同的试样再确定一个编号,标在试样瓶的瓶面上。保存在保险柜中或主试人的手中。
图片
左边的图是一张该类试样的示意图。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有机玻璃片,共15片。每种颜色的有机玻璃片数目不一定相同。更根据其数量的多少,确定一个字母数量相同的俄文单词。每片有机玻璃片上刻上一个俄文字母,并根据其在该俄文单词中位置,刻上表示其位置的暗标。如:n, o', л.E,就各有自己的特殊暗标。“K"周围的数字,就是标记暗标所依据的数字规定。因为"л"在这个俄文词中为第一个字母,所以它的暗标点在字母的左上角,即: 1。而“0”字母则在这个词的第二个位置,所以它的暗标就被定在字母右上角的位置,即: 2。其余,以此类推。这些特殊的字母和暗标只有试样制作人知道。于是,试样具备了多项唯一性标记。中间和右边的两张照片是试样的实物照片。中间的一张是1983年拍摄的,为黑白照片。右边的一张为2008年对尚存的一个原始试样瓶的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所以为彩色。
在正式实验的时候,把试样瓶拿给张宝胜,令其取出。对于此种试样能否成功,开始时,心中完全没有把握。预习试验中,大约经过两个礼拜,没有成功。即,经过六个实验日没有成功。在最后一天,到了下午6:00,大家都已经下班,我和翟廷香同志继续陪张宝胜在实验室中,我说:今天就到这里吧。催促张宝胜下班。但是,长时间没能成功,张宝胜自我的心理压力很大,说什么他也不走。手握一个试样瓶,继续不断地努力,大约在6:30左右,终于将其中的几片有机玻璃片取出。瓶中的有机玻璃片确实少了几片,而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片有机破璃片,竟然是在电源插座的一个塑料盖下面找到。为了取出它,需要用改锥将其塑料盖取下。这次预习的观察,竟然把张宝胜紧得满面红晕,双手有些颤抖。取得一次试验的成功,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如此,这还仅仅是预习试验。这虽然不属于正式的实验结果。但是,它却坚定了张宝胜,翟廷香和我的必定能够取得实验成功的信心。经过艰苦努力,在1983年11月底到12月底,终于,在实验室中,多次将正式的有特殊标记的试样瓶中的有机玻璃片取出,试样瓶无损坏。得到了完整的录象资料。下边的表就给出了具体的实验结果。四张照片为实验成功的试样瓶,为了完整地保存原始成功试样和移出的目标物,即取出的有机玻璃片,我们把试样瓶和移出的目标物,统一密封在透明有机玻璃盒中。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置成功试样瓶,下层放置移出的目标物。左边的两张照片为1983.12.10的实验成功照片。只是其中的黑白照片为1983年的照片,彩色照片为2008年同一样品的数码照片。本来。瓶中有红、黄、绿色有机玻璃片各5片。经张宝胜发功后,从瓶中移出了5片,包括红色的2片,黄色的2片,绿色的1片。第三张照片是1983.12.30实验成功的试样照片。移出了1红2黄。第四张照片是1983.12.28实验成功的照片。移出了2红1黄。
图片
 
下面的表,给出了所有此种成功实验的试样变化的详细结果.
图片
多次实验中,同时记录了张宝胜的心电图、上肢的皮肤电位和周围的静磁变化。在12月28日的实验中,还记录了张宝胜发功状态下的脑电图。此时的张宝胜,初到研究所,思想很单纯,一心想留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起来非常努力,实验密度很大,每周都有成功的事例。如果有连续几次不成功的情况,他就非常着急,甚至有两次摔破了试样瓶。
1988年,距离1983年已经过去5年。张宝胜还具有此项功能吗?为了回答这一个疑问,1988年3月7日,又用IV型10号试样瓶做实验。结果, 9点钟左右,试验成功,把其中的15片有机玻璃片全部取出。试样瓶,如下图所示,本不希望他全部取出。因为这样的结果和未把目标物装入试样瓶,难以区分。但是,待要说出这一要求的时候,张宝胜已经完成了此实验,试样瓶无任何损坏。原始试样的录像片,已经归档,存在研究所的档案室中。所用的录像带为3/4英寸的宽帶。我己退休,既借不出录像带,也借不到此种录像机。所以,原始相片无法提供。
图片
 
上述实验的成功,促使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容器中的目标物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是从窄缝还是瓶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使用了高速摄影机和录象机相结合的实验记录方式。所里当时有一台德围进口的高速摄影机。当时只能买到27定400米长的电影胶片。市场上有彩色胶片,经费不够用,买不起,就只能用黑白胶片。这种设计在当时具有根强的试探性,很多人认为我们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认为,特异功能的过程太快了。我们自己心中也没低。但是,不经过实验,就不能有根据地回答上述问题,实验必须按计划进行。为了高速摄影机容易扑捉目标物的形象,于是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试样:即原封装刺五加药瓶、原封装消炎利胆片药瓶,这种药题中有100粒药片,药片的直径为10毫米。实验的时候,待张宝胜坐在实验案前并安静下来之后,打开实验室中对着张宝胜的四盏1000瓦的碘钨灯,开始从头到尾的连续录象。实验空气开始紧张,当看到张宝胜从手握的药瓶中甩出药片之后,立刻启动高速摄影机,并使之逐渐达到400格/秒的速度。声响非常大,在5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中,简直象火车鸣笛。为了在胶卷走完之前得到成功的影象,必须不断给张宝胜加油。诸多声音交织到一起,简直就是作战!可能因为张宝胜此时已经和我们很熟悉,竟然在这样强大干扰下面,不负众望,取得了实验的成功,这么长的胶片,自己是洗不了的。当时已经没有人洗黑白电影胶片了。正巧,农业电影制片厂正在拷贝一批老电影,经联系,他们同意帮我们说出底片和正片,正片洗出之后,在所里电影间放映,只看到张宝胜的动作比平常慢了许多,药片在什么地方出来,根本看不清楚,然后我和我的研究伙伴蓝荣良,借来老式幻灯机,在暗室中一格一格地看,看了一个礼拜,终于看到两处药片正在穿出药瓶的影象,我们两个人激动万分,其中一片,在一格的画面上,有大约2/3的药片出现在药瓶外,另1/3仍留在药瓶里。它出现的位置很好,是在药瓶的前侧下方,因为是在前稍侧方,说明是从瓶中出来的,又在稍下方,药片的形象很清楚。后面的几格,清楚地表明药片下落的过程。另外一片,则完全是在药瓶的侧方。有两格的影象表现出药片正在穿出瓶壁的过程,以后逐渐下落。因为它是在前侧方,所以有两片下落的影象是在药瓶的背景上,产生了背景的干扰。但是仔细看,它更能说明问题,这个胶片已经完整地保存在我所的资料室,计划水久保存,不知道技术上是否能达到。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特异功能的存在。因为,在1400秒的时间内,任何作假动作,在高速摄影机面前不被发现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它揭示了物体穿越另一物体时中间态的存在。这张影象表明,一片直径10毫米的药片在不到1/400秒的时间内就通过了普通的玻璃质地的药瓶瓶壁。这在一般24格/秒速度的电影放映机上肯定是看不出来的。下面的一组照片表现出一片刺五加药片从瓶侧下方被移出的过程。
图片
 
图片
在这一组照片中,第一张即刺五加原封装药瓶。第2张,药瓶下方是空的,第3张,药瓶下方出现了半片多一点的药片。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药片与药瓶的界面线在瓶底之稍上方。证明药片是在药瓶对着观众这一面的前侧方出来。第4张药片已经脱离药瓶,第5张药片继续下落,但尚未到达桌面。下面的3张是第2、3、4张照片的放大。可以看出,照片中,手的姿势和相对位置很稳定。只有一点点变化。即,张宝胜的握药瓶的右手,从第2张到第5张,经过3/400秒的时间,稍有抬高。在第2张时,药瓶是档着衣袖的,而到了第5张,药瓶下就露出一个手指宽的衣袖黑影。药瓶在左侧灯光照射下的黑影也随之右移。这也就是3/400秒时间内,所可能出现的手动距离。充分显示在这段时间内,药片从药瓶中移出的事实的客观性。
下面还有一组药片从药瓶的正侧方被移出的照片。更有意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一组8张照片中,表现出大量药片从药瓶中被移出的过程。其中,有一片药片最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第2张照片中,张宝胜右手中指第1个关节下方,无名指的上方,有一个药片似明若暗。在第3张照片中,这片药片下移到了无名指的灯光阴影下。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该药片的上面有一条暗色的直线,与右侧药瓶标签的暗色(实际是红色)相一致。这说明此药片虽然有所突出,但仍然在药瓶的标签下面。而标签本是出厂时工厂用粘合剂贴在药瓶上的。这说明,此时,药片还没有突破药瓶。但是,到第4张,这个药片就从无名指下的阴影中出来,而且,标签的暗色背景不见了,即,起码药片的前部已经处于药瓶标签的外面了。但是,药片上面,还有一点无名指的灯光阴影。第5张,在无名指下出现一个明亮的药片。表明,此药片完全处于瓶外。第6、7、8照片上,此药片逐渐下落。整个连续的8张照片,也就是在8/400秒的时间内,张宝胜的双手姿势和相对位置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右手手指稍稍有些收拢而已。这组照片也证明了,药片被移出容器,突破点就在瓶壁上。表上的结果,为此次以药瓶为试样的各次实验的内容和结果。
为了更清楚地记录到这个中间态过程,我们又采用了另外一种试样。就是加大试样瓶和目标物。加大试样瓶是为了减少张宝胜手的遮挡,加大目标物是为了延长目标物穿透瓶壁的时间。于是采用500毫升生理盐水滴液瓶,里面装入3x4厘米2的未感光像纸包,像纸包的一端连一条30厘米长的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缝上一张带有"TEAC"字样的纸片,作为特殊的标记。瓶口用可翻转的橡皮盖封装。在连续录象的情况下,张宝胜先把带有"TEAC"字样的纸片取出,然后把丝线和未感光像纸包取出。在录象的慢放中,可以看到三张像纸包的穿壁中间态影象,清楚地表明逐渐穿出的过程。对于这张照片,有人觉得像纸包是从手和滴液瓶瓶壁之间移出的。这是不对的。因为,手和瓶壁是紧贴着的。如果纸包从这里出来,只能和瓶壁平行着出来。而所摄到的纸包是和瓶壁垂直地、横向地出来的。而且在中间态影象的第二张上,纸包的后面部分的亮度明显低于前面部分,是瓶壁遮挡的效果。即,后面部分仍然在瓶内。请看下面的一组照片。
图片
 
图片
这是从实时录像的画面上连续拍摄的7张照片。每张照片为录像上的1桢,相当于40毫秒。在第1张上,目标物尚未出来。第2张,带有"TEAC"字样的标签已经出来,正握在张宝胜的右手里。标签和像纸包之间的丝线,未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实际上,是仍然连在一起的。第3张照片,右手继续向右拉。第4张照片,可以看到像纸包的前部已经出于瓶外,第5张照片,像纸包已经横向出于瓶外一半左右。第6张,只有像纸包的尾部还停在瓶壁上,第7张,像纸包离开了瓶壁。第8、9张照片是第5、6张照片的放大。第10张照片,是第3张照片的黑白显像照片,丝线就明显地显示出来。这里最有意思的是第5、6或者第8、9张。从第8张照片上,可以看出,像纸包不但是横向出来的,而且稍微折起。折起的后半部分,明显的较暗,正好是玻璃瓶瓶壁遮挡的部位。这又是一个半里半外的中间态过程。像纸包之所以有微微的折起,是因为,像纸包的宽度大于瓶口的直径,当要把它放入时,必须折起来。而当其落入瓶中后,仍然不能完全平展,在第9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像纸包的大部分已经处于瓶外,但是,其尾部,仍然有一块与尾部直接相连的尖状较暗的白线,这应该是仍然插在玻璃瓶里的像纸包的尾部。因为还有玻球瓶瓶壁的遮挡,所以比其前部稍暗。整个过程,张宝胜的姿势,左手和滴液瓶的相对位置非常稳定,只有右手的拉扯动作。大约持续280毫秒。
这是对高速摄影实验的重要补充,更加巩固了上述的结论。把用不透光黑色包装纸包着的未感光的像纸拿去冲洗,发现并未感光。似乎,这种把像纸包取出的特殊的“力”,并未作用到感光材料上,或者对它未起作用。这个实验也是我和兰荣良共同完成的,我负责陪同张宝胜,他负责录像。类似的录像结果,在张宝胜表演的时候也曾多次录到过。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赞述。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对我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应该从特异功能态的生理变化突破,要求我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生理指标的记录和分析上。而我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功能的核实上。事实证明,只有在这样的功能核实结果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的任何研究,心中才有充分的信心,有的同事提出应该让张宝胜换上全新的实验服。我没有采纳这种意见。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把严格的要求、各种苛刻的标准体现在自己试样的设计和试验的程序要求上,而不应该表现在对于受试者的自由的限制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上。我试验的原则是:尽量制造宽松的环境和气氛,而在试样和测试环节上要特别的严格,不惜繁琐,以对实验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对于研究者来说,在上述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目标物既然能穿出瓶壁,它能不能停留在瓶壁上?如果可能,这就是穿壁功能的永久性的可视证据,为此,我们把1.5-2.0米长,直径为1毫米的漆包线或屏蔽线绕成螺旋状,一端焊上螺丝帽或垫片,装入12到20厘米长,4厘米粗的透明玻璃管中,并将另一端烧结在玻璃瓶上,让张宝胜把玻璃管中的金属丝取出。要求,当金属丝被取出后,尽量把金属丝停留在玻璃管壁上。这样的试样能不能被取出,谁也不知道。张宝胜本人也心中没数。1984年3月上旬,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试验之后,终于在3月16日上午,张宝胜突然戏剧性的把一个12厘米长内装1.5米长螺旋状的漆包线的试样瓶中的漆包线取出,取出后的漆包线仍然呈螺旋状,并且仍然和瓶内的漆包线连在一起。张宝胜把试样瓶和螺旋状的漆包线平放在实验桌上,双手向两侧摊开。此时,我正站在实验室的门口处,距离实验桌大约有4-5米的距离。我非常的高兴!这不正是可见的中间态吗!我告诉张宝胜:你不要动,等我过去把它保存起来。在我快走到实验桌前的时候,张宝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动了一下玻璃瓶,屏蔽线在与瓶壁相接处突然断开了。我拿起实验瓶,瓶内的剩下的屏蔽线,依然烧结在玻璃瓶上,而断开的一端仍然“插在”瓶壁上,我一晃动,它才离开瓶壁,当时,研究组是没有照相机的。所以这个过程,既没有留下实物,也没有留下图像记录。当时,我万分地懊恼,又非常的气愤。我指责张宝胜,太不爱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我梦寐以求的实验样品就这样被破坏了!在我的急噪情绪支配之下,我看到瓶中还剩下大约18-20厘米左右的漆包线,就对张宝胜说,趁着现在的状态,再把剩下的漆包线拿出来吧,但是,请不要再弄断。可能,张宝胜也很心烦,一用力,试样瓶破了。彻底失败了。我的懊恼和气愤无法用语言形容。回想起来,这是我对张宝生发火最厉害的一次。但是,张宝胜对我辩解说:你要保持住那个状态,我怎么办呢?反复说了多次。给我极大的触动。冷静下来之后,我反复琢磨张宝胜的话,我觉得,保持不住这个穿壁中间态过程,很可能是个能力问题,而不是意愿问题。换句话说,张宝胜并不是不愿意保持住这个穿壁中间态,而是他的能力,或者说这种功能本身使他无法保持住这个中间态。这可能是这种功能的特点之一。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把保持中间态作为我的实验目的。尽管如此,因为这次实验只有我一人和张宝胜在现场,其他人并未见到。还是继续作了几次从透明玻璃瓶中取出屏蔽线或漆包线的实验。不但把金属线取出多段,还可以把螺丝帽、金属垫片取出。并且得到了录象资料。使突破空间障碍的实验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也更加请楚地表明,目标物突破容器壁时,其突破点就在容器的器壁上。请看下面的照片。
图片
 
可以看出,这段时间的实验,都只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即:突破空间障碍功能是否真实存在。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验结果,我们不断层层深入,同种实验不断重复,反反复复。我认为,终于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突破空间障碍这种超乎人们想象的特异功能确实是存在的。而且,看到了一些特点。即: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目标物,可以是金属物、木材制品、塑料制品、纸张、药物、糖果甚至液体等等。障碍物,也是多种多样。金属盒、木盒、玻璃瓶、电木盒、布袋、塑料袋、纸袋等等均可。有一次,张震襄将军送来一个试样,是一个一角面值的人民币被缝在一个塑料瓶中,再用粘合剂将瓶口粘起来。在试验中,兰荣良同志,双手攥住这个试样瓶,张宝胜竟然在兰荣良同志的手背上撕出了一块人民币。此时,正处在他们二人说说笑笑的玩笑状态之中。张宝胜非常的放松而又兴奋。他们一直处在动态之中,所以,无法得到准确的录像资料。因为这个试样并没有列在实验设计当中,所以,其结果从来没有记入实验结果中。但是,可以看出,生命物体(即:兰荣良同志的双手)也可以作为障碍物而被“突破”。
这一段时间的实验结果充分表明,突破空间障碍这一特异功能是存在的,而且突破点可以在容器的器壁上。这给我所的特异功能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证明完全可以把这一功能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实验结果,经过研究室和研究所的层层答辩,又经过赵忠尧、贝时璋、杨龙生、赵伊君、陈守良等著名科学家的推荐,获得1986年国防科工委委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观察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过程中,还设计了另外一个试样。一张面值“伍圆”的人民币,号码为VI Ⅲ Ⅺ 4186009。封入一个14.2厘米长,直径为5.3厘米,壁厚4毫米的透明有机玻璃筒中。把它作为内筒,再封入长17厘米,直径8厘米,壁厚4毫米的透明有机玻璃筒中。内筒两端的封盖为直径和外筒内径相同的有机玻璃板,用502粘接剂粘牢,并用502粘接剂固定于外筒之内。在其外侧,再粘接三块长方形有机玻璃块,加以固定。最后,用直径和外筒直径相同的圆形有机玻璃板封死。这个试样的特点是容器的器壁为双层,而且中间是空的。实验结果,张宝胜很容易地将人民币撕出一角。而容器无损坏。请看下面的三张照片。左边的一张是实验前的试样,右边两张是实验后的试样。在撕出之前,张宝胜还问我: “要不要把钱都拿出来?”,我说: “千万不要都取出来。都取出来,就没有意义了。"确实的,筒中遗留下一半人民币,有人可能怀疑是事后做成的,如果是空的,就无法说明里面曾经封装过人民币。总之,这个实验,又表明了张宝胜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另外一个特点。
图片
1983年以前,张宝胜从原封装药瓶中取出药片的过程,往往药瓶被手指所遮挡,使人看不清楚药瓶被移出的具体形象。于是北师院的林书煌等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以便直接观察目标物进出的过程。做一个30×30x120cm3的长方形木盒子。其中,放入微光摄像机,并联于录像机上。盒中只安装手电筒使用的1.5伏小灯泡,用于照明。在盒子的前方,开一个8x10cm2的方孔,装上透明玻璃。在透明玻璃的前方固定一个用电木做成的方盒作为容器盒。小方盒对着透明玻璃的一面完全开口,以便录像,上边有一个可开关的盖子。
看下图:
图片
把盖子打开,可以放入目标物。目标物放入之后,盖上盖子,再用丝线通过盖和盒子上的穿孔固定。然后再用金属丝固定。从1994年1月29日开始在我们实验室实验,经过2月8日、10日、15日、16日、17日、20日、22日、24日三周多的时间,未能成功。实验前,先把一个目标物,即1.5×1.5x1.5cm3的橡皮块放入其中。让张宝胜不打开盒盖,而将橡皮块取出。尽管张宝胜非常努力,直到22日均未成功。24日虽然未能将橡皮块取出,但是,却把一个积层电池上用的按扣,移入小盒中。电池按扣如下图:
图片
但是因为多次失败,而使实验人员疏忽,未能录像。以后在2月28日上午,不但首先把电池按扣从方盒的下方移入盒中,然后又将其中的橡皮块取出。看下图:
图片
图片
 
2月29日再一次成功地把橡皮块移入方盒中。并且得到了录像资料。这个实验做得很艰苦,但是,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所谓成功,是指在这样的实验中,绝对无法作假。因为,只要方盒的上盖一打开,就会有强光射入。如果,手指或工具进入,马上会被录像机摄录下来。在这个实验中,还清楚地看到,在功能人发功移入、移出目标物的几秒钟的时间内,电视屏幕出现强烈干扰。这在正常光线下录像时,不太容易看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特异功能发功过程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只是这样的干扰,使录像画面变得不清楚了。

上一篇: 心想事成是一种功夫,你也可以做到

下一篇:特异功能(507所)研究回忆录(作者:宋孔智)(续)

tags: 特异功能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