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纪实

2014-10-18 11:23:53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进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江中人”迎来了又一次发展大机遇。

  一所大学要发展,最坚实的根基是什么?总结长期的办学实践,江西中医药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科建设。

  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江西中医药大学始终以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高校改革浪潮中独树一帜。新世纪以来,学校坚持以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支撑,在特色中上水平的学科建设思路,让“江中人”创造了一份又一份骄人的业绩,聚集了一批国内中医药界翘楚;先后搭建起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蒙药丸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内外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

  深厚底蕴筑基业  持续发展秀新姿

  江西中医药大学坐落在风光秀美的4A级景区梅岭山麓,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高校,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该校办学已近一“甲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六所本科老校之一,也是江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六所本科院校之一,学科建设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底蕴。

  中药学是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先后涌现出丁景和、唐福圃、熊文淑、范崔生、陈奇等一批知名学者,创造了多个主编教材和专著全国第一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家恢复高考后,丁景和、唐福圃教授分别主编出版了2部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版统编教材《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栽培学》;韩玉清教授主编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版统编教材《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陈奇教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药药理实验研究方法的专著《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誉为“草珊瑚之母”的熊文淑、研制一类抗癌新药槐定碱的李雪梅等知名专家也用她们的研究成果为该校的中药学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而在中医学方面, 可谓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有著名中医大家江公铁,著名伤寒专家姚荷生,有被誉为江西中医界“活字典”的傅再希,有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治疗的张海峰,有提出中医辨证“寒温统一、内外沟通”思想的万友生,有“世代中医、家学渊源”的姚奇蔚,有发掘“江医学”流派、填补江西地方医学史研究空白的杨卓寅。上世纪80年代,著名针灸学家魏稼教授首创了“各家针灸学说”和“无创痛穴疗学”,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50多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学科平台为依托培养人才继承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而今,药用植物化学研究知名专家杨世林,中药学学科“井冈学者”杨明,首创热敏灸技术针灸学专家陈日新等又一批批我国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正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高水平学科独领风骚  学科生态群跃然形成

  学科是高等学校从事人才培养的基础、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和开展社会服务的平台。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谁站在了学科的“制高点”上,谁就能赢得学科发展的未来。

  该校党委书记刘红宁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并不意味着要求她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但是她必须有若干个学科是世界一流。“学科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抢占制高点。”刘红宁说。

  提起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科,行业内人士无不知晓。该学科在平台建设及技术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先后形成了中药复方释药、中药固体制剂等12项核心技术,其中《中药大片、异形片为核心的中药片剂现代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突破了中药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的高速压片机实现了国内片剂最大生产规模,每年200亿片,获得专利14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项成果进行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该学科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

  2010年,在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审批时,面对140多所高校竞争,几位行业专家力挺江西中医药大学申报的中药制药学。原因有两点:一是该校拥有制药类的国家工程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二是该校中药专业是全国高校中作为试点首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最终,中药制药学专业顺利通过评审。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高水平学科在国内外大放光芒,中药制剂、灸疗、毒蛇咬伤、中药炮制、中医肺病等一批学科在行业域内大为出彩。

  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支撑,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强校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目标。一所大学要办成高水平有特色,不仅要从外延发展向内涵转变,还需从全面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

  一直以来,该校坚持“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推动中医药学科新发展;以中医药学科挖掘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新内涵”,积极推进学科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大力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而今,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已逐渐形成了以高水平学科为引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学科生态群,一幅“生态学科群”发展蓝图跃然纸上。

  “加强顶层设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科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站在学科生态群的视野里,校长陈明人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学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给出了清晰答案。

  目前,该校设有本科专业21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高水平学科引领,支撑学科助推。2012年,该校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等3个学科顺利通过国家中管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期检查。2012年,中药化学、伤寒学等12个学科获批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点除覆盖了基础、临床、中药三大传统领域外,还新增了许多培育学科,如中医心理学、中医药信息学等;新增了多个支撑学科的发展,如计算机学院与人文学院实现了省部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除新近建立的护理学院外,学校其它教学院部实现了省部级重点学科全覆盖。2012年获得江西省博士单位建设专项经费5000万元,获得省部级重点学科配套经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与重点学科专项经费近千万元……

  一个个简单的数字,一点点艰辛的突破,形象地诠释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发展理念。

  学科平台出光彩  特色领域抢“高点”

  学科建设要有质量,离不开各类科研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动学科平台的建设。学科平台建设频频出彩,矗立于行业之颠。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江西首个、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学校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工程中心良性发展,连续三次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中心综合评估”中获得优良,2008年获得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的殊荣。2011年,学校又获建中蒙药丸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和全省高校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该校获批“江西省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两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还拥有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共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

  学科平台的建设助推多个领域站在了“制高点”。

  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3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6个,新药证书、保健品证书及临床批件9个。该校独立研制成功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制剂,获得国家一类化学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填补江西省空白。2007年,成为在同一年度获得两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开创了江西科技奖励先河。

  如今,凭借靶向给药、缓控释给药、经皮给药等制剂技术,中药大片、异形片生产集成关键技术,微波干燥共性关键技术,中药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该校的中药学中药制剂学科在国内独领风骚,打造了核心竞争力。

  原始创新技术——热敏灸,奠定了当今灸学的世界领先地位。该技术成果历经了20年,研究了3万多例病患。2010年9月29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应邀在上海世博会举行了“中华热敏灸日暨中华热敏灸全球启航”仪式,是应邀在世博会举办主题日活动的唯一一所医药院校。热敏灸技术列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重点推广项目。

  2011年9月,学校创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热敏灸因其简、便、验、廉的显著疗效,深受国内外患者追捧,全国28个省市的300多家医院应用了该技术,现已被列入全国中医院行业建设标准,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局面,古老的针灸术一度严重萎缩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

  欧元之父Robert A.Mundell在体验了热敏灸的奇特效应后,对这种绿色疗法的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两年,还有一件令“江中人”十分振奋的事情,就是该校在平台建设的投入上可谓是大手笔,新校园建设化债资金4.5亿元全部用于科研平台、教学平台和公共平台建设,将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平台的建设投入将会使我们内涵建设的硬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科建设平台将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也会处于江西省高校的前列。”校长陈明人坦言。

  人才聚集耀江中  内外齐动筑高地

  2012年10月18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多功能会议厅,我国著名中药生药学和中药质量研究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民族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钟国跃研究员正式签约加盟江西中医药大学。这是继杨世林、杨明等著名专家加盟后,又一学科领军人才的加入。他的加盟为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再添了新动力。

  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国内顶尖人才驻足“江中”,扎根“江中”,真正成为“江中人”?

  谈到人才的引进,刘红宁书记用到一个词:“真心”。“引进人才工作要真心去做。真情方聚人才,心诚始得信任。其实每个人才加盟的背后都浸透学校党政班子、广大干部的真情和诚意,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真心两字包涵了我们对人才的渴求与真诚。”

  留住领军人才,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办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雁阵队形”大家都看过。如果把全体学术研究人员看做是雁群,领军人才无疑就是最前端的头雁。如何让这些“头雁”引领好队伍,吸引更多的雁群聚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做法是:信任、支持、爱护、关怀。

  引进领军人才,由他们全权负责组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委托他们招聘人才,组建团队,建设团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治学的积极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建一个科研“小王国”,这对领军人才来说是巨大的诱惑。在“游说”钟国跃加盟学校的过程中,一句“让你组建一个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由你全权负责”的话彻底打动了他。谈到学校的真诚“游说”,当年被该校引进的杨世林、杨明等专家感同身受。

  就是这种对拔尖人才倍加爱护和关怀,激发出了他们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没有哪个学校,能有如此大的魄力和诚意,给予优秀人才这么好的成长环境。”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

  江西中医药大学做到了!

  “头雁”带动“雁群”的嬗变。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江西中医药大学也在加大培养“本土”学科带头人,培养了该校第一个博士、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朱卫丰;热敏灸新疗法创始人、发明者陈日新;中药炮制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钟凌云;中医肺病学学科带头人薛汉荣;中医疮疡病学学科带头人王万春;中药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李斌等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

  “雁阵队形”可比作该校的“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现如今,江西中医药大学已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人才聚集现象。近年来,该校科学研究捷报频传,先后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一批重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

  怀揣责任与担当   领跑中医药社会服务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否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也是一所大学办人民满意中医药教育的崇高追求。

  走近该校的产学研结合办学展览厅,你会为之震惊。

  一幅幅图片、一串串数据、一个个产品、一项项荣誉……,展厅里呈现给大家的是江西中医药大学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江中草珊瑚含片、江中健胃消食片、汇仁乌鸡白凤丸、珍视明滴眼液、金水宝、参灵草、草珊瑚牙膏、金圣卷烟、杞浓酒、江中亮嗓、朴卡酒……,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诉说着“江中人”的执着追求与无限荣光。象这样的产品就有16个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该校科技研发的中药及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208亿元,占江西省GDP总量的1.5%。

  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就从何而来?学校决策者认为:这是我们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一直以来,该校把为国家需求服务,为中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闯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路子,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小厂培育成长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江中(制药)集团,创造了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第一的奇迹,在全国高校竖起了一面旗帜。

  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将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不懈的追求。学校独立研制的国家一类化学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制剂,填补了江西空白,并以2000万元成功转让企业。该校与19个省市百余家企业广泛合作,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产业化项目20多项;提供技术服务200多项次;承担技术委托170多项;先后为企业开发上百个医药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着有力的支撑和引领。此外,学校还组建了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该校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为三甲中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在全省医疗系统独占鳌头;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13个,毒蛇咬伤治疗技术全国领先。热敏灸亮相上海世博会,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全球推广的医疗技术。

  当然,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尝到了甜头。其创办的校办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学校提供办学经费逾10亿元,帮助建设了全国中医药院校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新校园,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江中人”带着新的“江中梦”将继续扬帆远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上一篇:肯定中医药应参与精神卫生工作

下一篇: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重点专科巡礼

tags: 江西 中医药 中医药大学 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